手机里小张发来了田村的比武大会资料,大意是这个村的前辈,早在宋朝时代,不知道为何去河南少林寺习武,也不知道用了何种办法,把少林拳全学会了。

    学成归来后,教族人学习少林拳,并形成了村中不分男女老幼,人人习武的村规民俗,一直沿续至今。

    清朝时,村里人外出经商,一路上与各路武林人士切磋,得百家之长,并融合成为村庄独特的一套实用性极强的拳法----连城拳,这时已经不是少林一家之长了。

    村中无论男女老幼,个个身怀绝学,无论是外出经商防身,还是专职做护送的保镖,在乱世中,保得人身平安和村庄的平安,使得这个村名声大震,一时间,功夫好的村民,被聘请去给富商当保镖,或押运货物下南洋,总之从没有让商家的货物有所闪失,因此赢得了百年的声誉,也积累了财富。

    为检阅村民学拳的水平,形成了每年村子由黄氏族长出面,广邀各路武林行家,来村比武。

    在观摩别家之长后,再改进自家拳法,因此百年以来,这套拳法得已完善。

    每年的习武大会,也成为村里最重要的节日。

    看到此,我对老朱说:

    有没有武林界的朋友,借他一用,可以邀请来此一试,以武会友,可能更有利于我们与黄氏家族的接触,并取得信任。

    老朱说让他想想,原来他在部队里,有一个武术的总教头,但是年纪大了点,而且也不知道人家爱不爱过来比试,本来是教他们这些新兵蛋子的,也看不出武功多高,但都是实用的战术,总之他只认识这么一位。

    病急乱投医,我说和村民们比武,也不用什么高手,能拿得出手就行,不是有句话叫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吗?重在掺合。

    而且如果说是代表咱北京的,首都来的,都能来参加村子里的比武大会,也算是让小村子知名度外扬了。

    老朱说那还是先回到宾馆打电话商量一下吧。

    我说别急着回村,先转转。

    把车停在祠堂门口,我让老朱看着车,我一人下车,沿着村庄的小路转悠。

    除了这座古色古香的老祠堂,村子里的房子都是二层以上的小楼房,依山而建,山中的溪流,从每户人家门口绕过,水道被人工砌的石块改变了流向,地上还残留着一片鹅卵石铺的路。仿佛是一脚跨入现代,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古代。

    除此之外,与城里相比,没啥区别,只是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在晒干,有金黄色的红薯干,白色的萝卜干,绿色的芥菜干,而窗前与场地上,挂着壮观的腌制腊味阵:五花肉条,腊肠,腊鱼,腊鸭,仿佛连城美食的灵魂,都在阳光与物产的相互对视中升华。

    我问小卖部的店主,腊味多少价?

    他说了一个数,我出了个最终价,给来个十斤吧,然后问代不代邮寄,他说都可以办到。于是我写下了复印店小田的地址,和田护士的地址,分别给众人寄了。

    还未到游客云集的比武之日,小店就开张了,店主非常高兴,我顺便问怎么才能参加比武大会,他说需要有保人推荐,我说我的北京朋友想参加。

    他说如果没啥真功夫,最好是来旅游就好,刀剑拳脚都是不长眼的,碰到远方的贵客不太好交待,这村里的比武,是真功夫,和电影上花拳绣腿的不一样。

    想到人家早在八百年前,就准备着这场比武的盛典,因此那水平的含金量一定是有的,因此,我又买了10斤腊味,又写下了小郑等人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