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石韬和崔钧受姜珩款待,颇为尽兴。两个时辰之后,由于时间不早了,三个人一同起身告辞。

    临走之前,徐庶曾问过姜珩的志向。对此,姜珩笑了笑,只是模糊道:“志在百姓。”

    乱世之中,那些心怀天下的志士无论投身何处,不都是为了结束这乱世,还天下一个太平吗?初衷如此,虽然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但是动力来自同一种理想。

    初平二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

    荀彧从冀州修书送往荆州,向友人姜珩说明自己已经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

    此时董卓大行暴虐之事,荀彧向曹操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此时,与曹操交情深厚的张邈向他举荐了戏志才,荀彧见到戏志才之后,故友相逢,生出感慨。曹操与戏志才谈论一番之后欣喜万分,称赞他有大才。

    戏志才见曹操求贤若渴,心里也觉得他是一个好主公,沉吟片刻,他忽然向曹操说道:“主公可知姜珩?”

    曹操眼睛一亮,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面露欣赏之色:“操曾听文若介绍过此人。”

    他对此人的名声略有耳闻,但更多的还是荀彧与他说起的。

    戏志才笑意略深,看向荀彧:“清和虽然年纪略小,但涉猎颇广,善兵法与谋略,诗赋造诣很高,而且精通数算。不仅如此,主公可知最近出现的一批改良纸,就是珩弟制作出来的。”

    曹操摸了摸下巴,询问道:“那么,此人身在何处?”

    “操可是迫不及待想要见一见志才所说的这位大才。”

    荀彧轻叹了一口气,“清和身在荆州,与彧书信颇为频繁。不若彧修书一封,请他前来?”

    曹操抚掌笑道:“如此甚好!”

    于是大约十日后,姜珩收到了来自挚友的信件。

    “几月不曾往来甚为思念劳君挂念,彧自离袁绍,已寻得明主。”字字诚挚。

    姜珩目光中似有明星闪过,绽放出了光彩。

    在信中的那一句“迎君前来共叙”上面徘徊。文若不是一个喜欢强迫别人的,信中的意思非常委婉,无非是还记挂着当年他对文若说的,待寻明主,一同共事。

    是约定,也是属意。

    他不属意刘备,更不想投奔江东。熟读历史,也知道其他人不能成大事,姜珩不想见走偏锋。

    曹操是个枭雄,但他更是一个明主。既有雄才大略,又会礼贤下士.........除了后期性子有些多疑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