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慈禧也是连夜走的,他不是回广州,而是要坐战舰去马六甲港。↗,目前那里已经成了南宋海商里几股势力的总部,别看海商们说走就走,把家装上船瞬间就没影了,但是对于家乡他们还是很思念的。走只是为了回来之后活得更好,不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绝不回头。
相对于海商和金河帝国这边的急锣密鼓,南宋朝廷对这次大规模罢市好像并不太在意。想想也是,翻遍史书,恐怕也找不到一次由商人为主的起义。自古人们就认为商人重利而轻义,造反这种非常热血的事情,一个铜板都能算计出油来的商人们是不会干的,因为风险太大。
朝廷甚至连专门的官员都没派下来看看具体情况,只是严令广州、泉州的地方官严加管束。而那支大宋皇家船队也按期南下到了泉州,这次来的就不是十多艘海船了,而是三十艘整。
自打去年亲眼见到了远洋贸易的利益之巨大、亲手摸到了一船舱的珠宝铜钱,船队里的各家势力眼珠子就都红了。他们恨不得一年能跑三次才过瘾,既然次数不能多跑,那就把单次的船只数量翻倍,让咱一次赚个够吧!一次增加这么多海船数量,还得是能跑远航的大海船,这个难度对于南宋朝廷来讲也是挺大的。不过他们还是凑出来了,要是能把这个精神用在抵御蒙古人上,估计洪涛就可以驾着船去美洲混了,还瞎操什么心啊。
“史兄,此次能筹得如此多的大船同行,全仗贵主人大力支持,我家主人已经来信叮嘱小弟,此次下南洋所得钱款,先由贵主人支用。如果还能从水师购得几艘大船。明年必可以让那些海商以我们为尊。”这支皇家船队的组成结构很复杂,和洪涛猜想的差不多,里面真正属于官家的皇室船只只有一艘,剩余的大部分都被朝廷中的一些大员家族占据了。其中尤以两家最最多,一家姓史、一家姓赵。
此时坐在船艉楼上喝茶的两个中年人就是史家和赵家的管事,坐在下手的白胖子叫赵安。他原本是赵范的族亲,一直帮助赵范打理家族产业。在赵范死后,他又成了赵葵的亲信。被赵葵派到了这支船队上来,代表着赵家的利益。而坐在上手的那个长须瘦子姓史,叫史弘,乃是朝中重臣、华文阁学士、右丞相史嵩之的族侄。和赵安一样,他的角色也是代表史家坐镇船队。
这个史嵩之是谁呢?我们前面提过一句,他在端平入洛和收复三京时任京湖制置使一职,也是一员封疆大吏。而他的叔叔就更有名了,乃是权倾一时的南宋丞相史弥远。要不说基因这个玩意很神奇呢,他叔叔就是个坚定的主和派,到了他这辈儿。比他叔叔还坚定。
为了不让北上的军队打胜仗,他做为一员南宋官员,居然义无反顾的断了前方部队的粮草,起因就是理宗皇帝没听他的建议和蒙古帝国和谈,同时他也不愿意看着郑清之在端平入洛问题上成功,那样他就很难再把郑清之搬倒了。要说南宋朝廷里都是此等货色,不打败仗才见了鬼,为了一己私利就啥都顾不上了,赵范和他比起来那又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赵范也不冤枉,他可没有史嵩之的根底硬。朝中很多大臣都是史弥远的故旧,和史嵩之眉来眼去的也不为奇。就算他断了前线将士的粮草供应,部分造成了端平入洛行动的失败,理宗皇帝照样没敢拿他法办。甚至还给他升了官,成了右丞相,专门放到郑清之身边捣乱。、
所以说吧,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也不能光怪这些大臣私心太重,你个皇帝整天都是想着如何在大臣里掺沙子、玩制衡,把自己的皇位看得比国家利益重要。有样学样。你手底下的大臣保家卖国也就合情合理了,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一脉相承。
郑清之带领南宋水师击溃了蒙古水师,不管皇家舰队在里面充当了何种角色,反正这个功劳归了郑清之,别人想抢都没法抢。理宗皇帝这时候又坐不住了,按说打了胜仗是好事儿,但是让郑清之一个人获得如此殊荣,就让他想起了之前的史弥远,生怕再把自己变成一个橡皮图章。
咋办呢?为了制衡郑清之,理宗皇帝就开始往史嵩之这边倾斜了。重建南宋水师的重担就交给了这位右丞相去办理,同时也听取了史嵩之的建议,以皇家的名义组建一支船队,去南洋航线上占据一席之地。按照史嵩之的说法就是要充盈国库,以利国家的军事建设。
说的是很好听,但事实上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南宋这个朝代很独特,它对商业的态度很宽松,对商人的地位也不再打压,很多朝廷高官都是商人家庭出身,所以官员的家里经商也就不足为奇了。史嵩之之所以要弄这支船队,根本不是要去为南宋水师筹集军费,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在朝廷里建立自己的小圈子,然后和郑清之对抗。
小圈子,说白了就是利益共同体,有什么比一起投资做买卖更利益、更共同的事吗?于是史嵩之第一个就拉上了原本南宋水师主帅赵范的弟弟赵葵,再加上另外一些有共同语言、共同追求的官员,把这支船队给弄了出来。
第一次下南洋,由于海商们的纵容,这支船队获得了很大的利润。这不仅吸引了朝中原本立场就不太坚定的一部分官员前来投诚,还狠狠打击了以郑清之为首的主战派,并让理宗皇帝龙颜大悦。
如此一石三鸟的好事儿,史嵩之怎么会不加以利用呢?既然下南洋如此名利双收,那何不再把规模搞大一些呢?至于说会不会影响海商的收入和国家的税收,谁去管它。咱是官!是代表朝廷,一群小小的商人,也敢和朝廷作对?这不科学啊!自古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是民不与官斗的,这个民以前都不包括商人,现在才勉强算进去。
做为南宋水师的主帅,又有了理宗皇帝的支持,史嵩之根本不发愁海船的问题。正好南宋水师在换装新式战舰,得,以前的老船就处理给自己商船队的股东们吧,至于说会不会影响水师的战斗力,那种招人讨厌的问题谁去考虑啊。蒙古水师反正一时半会是来不了了,金河帝国又是大宋的盟友,盟友是干啥的?不就是用来坑的嘛。
“丞相在来之前说了,让我们先不要去惹海峡公司那些刁民。前些日子那个金河帝国又弄出来一种叫做火枪的利器,而且只凭三百战兵就全歼了汪世显父子的上千劲卒。朝廷已经基本定下了,要购买一批火枪,再由金河帝国的将领负责训练,务必在一年之内为朝廷训练出来一支可战之师,是否又要北伐还未定论。这件事儿又被郑相一伙把持了过去,要想和他们对抗,这支船队就必须把持住海贸这一块儿,这是朝廷赋税的大头儿。只有我们这边得力,丞相那边才能聚集更多有识之士,在朝堂上把主战派的气焰压下去。”
这位史弘的话如果让洪涛听见,非得给气吐血了不可。火枪兵的事情两国还没最后定论呢,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南宋朝廷最终是咋想的,这么一个宰相家的亲属就已经说得头头是道了。难怪慈禧有把握说再过几个月就能带着人进入南宋水师的营寨里去勾画新战舰的图形,看来这真不是吹牛啊,南宋朝廷就是一个大漏勺。
“可是这群刁民真的罢市了,万一他们又去联合了南洋港口的商人一起罢市,咱们去了岂不是无货可买卖了嘛,那可如何是好?”赵安没有史弘的信息那么灵通,也不太关心朝堂里是何局面,他更关心船上装的货物是否能卖出高价,回来的时候能不能采购到足够多的货物。
“哎……我等是大宋皇家商船,谁还敢为难于咱?至于说马六甲港的那些丘八,只是金河帝国的走狗而已。这次咱们不去马六甲港卸货了,直接去卡兰巴港。那里的路途虽然遥远,但是货物更丰富,利润也更高。那些刁民总不能连卡兰巴港的商人也说服一起罢市吧?”史弘显然是有备而来,对于赵安的担忧不以为意。
慈禧也是连夜走的,他不是回广州,而是要坐战舰去马六甲港。↗,目前那里已经成了南宋海商里几股势力的总部,别看海商们说走就走,把家装上船瞬间就没影了,但是对于家乡他们还是很思念的。走只是为了回来之后活得更好,不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绝不回头。
相对于海商和金河帝国这边的急锣密鼓,南宋朝廷对这次大规模罢市好像并不太在意。想想也是,翻遍史书,恐怕也找不到一次由商人为主的起义。自古人们就认为商人重利而轻义,造反这种非常热血的事情,一个铜板都能算计出油来的商人们是不会干的,因为风险太大。
朝廷甚至连专门的官员都没派下来看看具体情况,只是严令广州、泉州的地方官严加管束。而那支大宋皇家船队也按期南下到了泉州,这次来的就不是十多艘海船了,而是三十艘整。
自打去年亲眼见到了远洋贸易的利益之巨大、亲手摸到了一船舱的珠宝铜钱,船队里的各家势力眼珠子就都红了。他们恨不得一年能跑三次才过瘾,既然次数不能多跑,那就把单次的船只数量翻倍,让咱一次赚个够吧!一次增加这么多海船数量,还得是能跑远航的大海船,这个难度对于南宋朝廷来讲也是挺大的。不过他们还是凑出来了,要是能把这个精神用在抵御蒙古人上,估计洪涛就可以驾着船去美洲混了,还瞎操什么心啊。
“史兄,此次能筹得如此多的大船同行,全仗贵主人大力支持,我家主人已经来信叮嘱小弟,此次下南洋所得钱款,先由贵主人支用。如果还能从水师购得几艘大船。明年必可以让那些海商以我们为尊。”这支皇家船队的组成结构很复杂,和洪涛猜想的差不多,里面真正属于官家的皇室船只只有一艘,剩余的大部分都被朝廷中的一些大员家族占据了。其中尤以两家最最多,一家姓史、一家姓赵。
此时坐在船艉楼上喝茶的两个中年人就是史家和赵家的管事,坐在下手的白胖子叫赵安。他原本是赵范的族亲,一直帮助赵范打理家族产业。在赵范死后,他又成了赵葵的亲信。被赵葵派到了这支船队上来,代表着赵家的利益。而坐在上手的那个长须瘦子姓史,叫史弘,乃是朝中重臣、华文阁学士、右丞相史嵩之的族侄。和赵安一样,他的角色也是代表史家坐镇船队。
这个史嵩之是谁呢?我们前面提过一句,他在端平入洛和收复三京时任京湖制置使一职,也是一员封疆大吏。而他的叔叔就更有名了,乃是权倾一时的南宋丞相史弥远。要不说基因这个玩意很神奇呢,他叔叔就是个坚定的主和派,到了他这辈儿。比他叔叔还坚定。
为了不让北上的军队打胜仗,他做为一员南宋官员,居然义无反顾的断了前方部队的粮草,起因就是理宗皇帝没听他的建议和蒙古帝国和谈,同时他也不愿意看着郑清之在端平入洛问题上成功,那样他就很难再把郑清之搬倒了。要说南宋朝廷里都是此等货色,不打败仗才见了鬼,为了一己私利就啥都顾不上了,赵范和他比起来那又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赵范也不冤枉,他可没有史嵩之的根底硬。朝中很多大臣都是史弥远的故旧,和史嵩之眉来眼去的也不为奇。就算他断了前线将士的粮草供应,部分造成了端平入洛行动的失败,理宗皇帝照样没敢拿他法办。甚至还给他升了官,成了右丞相,专门放到郑清之身边捣乱。、
所以说吧,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也不能光怪这些大臣私心太重,你个皇帝整天都是想着如何在大臣里掺沙子、玩制衡,把自己的皇位看得比国家利益重要。有样学样。你手底下的大臣保家卖国也就合情合理了,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一脉相承。
郑清之带领南宋水师击溃了蒙古水师,不管皇家舰队在里面充当了何种角色,反正这个功劳归了郑清之,别人想抢都没法抢。理宗皇帝这时候又坐不住了,按说打了胜仗是好事儿,但是让郑清之一个人获得如此殊荣,就让他想起了之前的史弥远,生怕再把自己变成一个橡皮图章。
咋办呢?为了制衡郑清之,理宗皇帝就开始往史嵩之这边倾斜了。重建南宋水师的重担就交给了这位右丞相去办理,同时也听取了史嵩之的建议,以皇家的名义组建一支船队,去南洋航线上占据一席之地。按照史嵩之的说法就是要充盈国库,以利国家的军事建设。
说的是很好听,但事实上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南宋这个朝代很独特,它对商业的态度很宽松,对商人的地位也不再打压,很多朝廷高官都是商人家庭出身,所以官员的家里经商也就不足为奇了。史嵩之之所以要弄这支船队,根本不是要去为南宋水师筹集军费,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在朝廷里建立自己的小圈子,然后和郑清之对抗。
小圈子,说白了就是利益共同体,有什么比一起投资做买卖更利益、更共同的事吗?于是史嵩之第一个就拉上了原本南宋水师主帅赵范的弟弟赵葵,再加上另外一些有共同语言、共同追求的官员,把这支船队给弄了出来。
第一次下南洋,由于海商们的纵容,这支船队获得了很大的利润。这不仅吸引了朝中原本立场就不太坚定的一部分官员前来投诚,还狠狠打击了以郑清之为首的主战派,并让理宗皇帝龙颜大悦。
如此一石三鸟的好事儿,史嵩之怎么会不加以利用呢?既然下南洋如此名利双收,那何不再把规模搞大一些呢?至于说会不会影响海商的收入和国家的税收,谁去管它。咱是官!是代表朝廷,一群小小的商人,也敢和朝廷作对?这不科学啊!自古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是民不与官斗的,这个民以前都不包括商人,现在才勉强算进去。
做为南宋水师的主帅,又有了理宗皇帝的支持,史嵩之根本不发愁海船的问题。正好南宋水师在换装新式战舰,得,以前的老船就处理给自己商船队的股东们吧,至于说会不会影响水师的战斗力,那种招人讨厌的问题谁去考虑啊。蒙古水师反正一时半会是来不了了,金河帝国又是大宋的盟友,盟友是干啥的?不就是用来坑的嘛。
“丞相在来之前说了,让我们先不要去惹海峡公司那些刁民。前些日子那个金河帝国又弄出来一种叫做火枪的利器,而且只凭三百战兵就全歼了汪世显父子的上千劲卒。朝廷已经基本定下了,要购买一批火枪,再由金河帝国的将领负责训练,务必在一年之内为朝廷训练出来一支可战之师,是否又要北伐还未定论。这件事儿又被郑相一伙把持了过去,要想和他们对抗,这支船队就必须把持住海贸这一块儿,这是朝廷赋税的大头儿。只有我们这边得力,丞相那边才能聚集更多有识之士,在朝堂上把主战派的气焰压下去。”
这位史弘的话如果让洪涛听见,非得给气吐血了不可。火枪兵的事情两国还没最后定论呢,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南宋朝廷最终是咋想的,这么一个宰相家的亲属就已经说得头头是道了。难怪慈禧有把握说再过几个月就能带着人进入南宋水师的营寨里去勾画新战舰的图形,看来这真不是吹牛啊,南宋朝廷就是一个大漏勺。
“可是这群刁民真的罢市了,万一他们又去联合了南洋港口的商人一起罢市,咱们去了岂不是无货可买卖了嘛,那可如何是好?”赵安没有史弘的信息那么灵通,也不太关心朝堂里是何局面,他更关心船上装的货物是否能卖出高价,回来的时候能不能采购到足够多的货物。
“哎……我等是大宋皇家商船,谁还敢为难于咱?至于说马六甲港的那些丘八,只是金河帝国的走狗而已。这次咱们不去马六甲港卸货了,直接去卡兰巴港。那里的路途虽然遥远,但是货物更丰富,利润也更高。那些刁民总不能连卡兰巴港的商人也说服一起罢市吧?”史弘显然是有备而来,对于赵安的担忧不以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