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鲜卑人撤退之时,魏军都是目送其离开,并没有采取任何的追击手段。
这当然和魏军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出城追击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万一鲜卑人在撤退时设下圈套,等魏军追击时,突然杀一个回马枪,那魏军的损失就会很大,很可能鲜卑人还会趁虚来攻城,这样一来,就会得不偿失了。
而且鲜卑人全部是骑兵,如果他们真的是主动撤退,那也完全不可能给以步兵为主的魏军留下追击的机会。
有鉴于此,每年到了临近冬天鲜卑人全线撤军的时候,魏军上下也只是在城头上遥遥观望着,不采取任何的行动。
鲜卑人撤走之后,这个冬天晋北大地就会消停一些,待到明年春暖花开之际,鲜卑人还复来攻,年年如此,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而曹亮此刻却是有着打破这个惯例的心思,鲜卑人年年进犯,搞得并州军民是不胜其烦,疲于应付。就算鲜卑人的进犯并没有对并州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但是却极大的阻碍了并州的经济的发展。
原本曹亮在平定匈奴叛乱之后要把并州打造成自己的一块根据地,大力发展并州的经济,增加人口,储备粮草,等到和司马家对抗的时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鲜卑人似乎并不想让曹亮如愿以偿,他们不断地对晋北实施搔扰,让曹亮是疲于应付,完全没有时间去搞经济搞生产。
眼看着距离高平陵事变之期越来越近了,司马家在洛阳疯狂地培植势力,阴谋发动政变,可自己呢,却在这里和这些胡夷纠缠不清,白白浪费着时间。
看来是需要主动出击,一劳永逸地解决鲜卑人的时候了,如果鲜卑人今年撤走,明年再来进攻,这终究不是一个办法。
王基担任了并州刺史之后,确实成为了曹亮的坚实后盾,他不但为前线输送了两万多名乡勇,而且在屯田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王基把曹亮送回来的几万名匈奴战俘都囚去屯田,解决了并州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并州地广人稀,沿着汾河两岸,是大片未开垦的或者是撂荒的农田,王基便在汾河两岸实施屯田田,并引汾河水灌溉之,取得了不少的收成,现在晋阳这边支援晋北的军队作战的粮草,九成以上是来自于屯田的收成。
王基在淮南安丰当了好多年的太守,经验非常的丰富,安丰也是一个边郡,和东吴毗邻,时不时地要遭受东吴的进犯,王基不光得治理百姓,还得应对吴国不断的进攻,所以他处置这类状况还是游刃有余的。
有王基做为后盾,曹亮也就完全的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和鲜卑人的战争之中。
魏军的力量在逐年地增强着,而鲜卑人的士气却是一年更比一年低落,此消彼长,原本不对等的实力也慢慢地拉近了,此时此刻,魏军已经拥有一定的反击之力了。
时入八月,虽然还没有到鲜卑人撤退的时候,但是鲜卑人撤退持苗头已经是产生了,鲜卑人一些非战斗的队伍已经开始行动,向塞外撤离了。
但如何出击却一直是曹亮思考的问题,派兵在长城一线拦截撤退的鲜卑军?
这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了,毕竟鲜卑人可是拥兵十余万,就算是这几年在晋北战场上屡有伤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曹亮还没有一口将侵入晋北的鲜卑人全部吞掉的胃口,想消灭鲜卑人,还得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地来。
不过这第一口咬在哪儿,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曹亮最为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切入点,不出击便罢,一出击,就必须要打到鲜卑人的痛处,予敌以重创,杜绝他的明年再度来犯的可能。
对于这个问题,曹亮还是请教了桓范。
桓范悠然地道:“打蛇打七寸,才能致蛇于死地,对付鲜卑人,就要找到他们的七寸所在,一击必杀之。”
“那先生认为鲜卑人七寸在何处?”
这当然和魏军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出城追击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万一鲜卑人在撤退时设下圈套,等魏军追击时,突然杀一个回马枪,那魏军的损失就会很大,很可能鲜卑人还会趁虚来攻城,这样一来,就会得不偿失了。
而且鲜卑人全部是骑兵,如果他们真的是主动撤退,那也完全不可能给以步兵为主的魏军留下追击的机会。
有鉴于此,每年到了临近冬天鲜卑人全线撤军的时候,魏军上下也只是在城头上遥遥观望着,不采取任何的行动。
鲜卑人撤走之后,这个冬天晋北大地就会消停一些,待到明年春暖花开之际,鲜卑人还复来攻,年年如此,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而曹亮此刻却是有着打破这个惯例的心思,鲜卑人年年进犯,搞得并州军民是不胜其烦,疲于应付。就算鲜卑人的进犯并没有对并州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但是却极大的阻碍了并州的经济的发展。
原本曹亮在平定匈奴叛乱之后要把并州打造成自己的一块根据地,大力发展并州的经济,增加人口,储备粮草,等到和司马家对抗的时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鲜卑人似乎并不想让曹亮如愿以偿,他们不断地对晋北实施搔扰,让曹亮是疲于应付,完全没有时间去搞经济搞生产。
眼看着距离高平陵事变之期越来越近了,司马家在洛阳疯狂地培植势力,阴谋发动政变,可自己呢,却在这里和这些胡夷纠缠不清,白白浪费着时间。
看来是需要主动出击,一劳永逸地解决鲜卑人的时候了,如果鲜卑人今年撤走,明年再来进攻,这终究不是一个办法。
王基担任了并州刺史之后,确实成为了曹亮的坚实后盾,他不但为前线输送了两万多名乡勇,而且在屯田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王基把曹亮送回来的几万名匈奴战俘都囚去屯田,解决了并州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并州地广人稀,沿着汾河两岸,是大片未开垦的或者是撂荒的农田,王基便在汾河两岸实施屯田田,并引汾河水灌溉之,取得了不少的收成,现在晋阳这边支援晋北的军队作战的粮草,九成以上是来自于屯田的收成。
王基在淮南安丰当了好多年的太守,经验非常的丰富,安丰也是一个边郡,和东吴毗邻,时不时地要遭受东吴的进犯,王基不光得治理百姓,还得应对吴国不断的进攻,所以他处置这类状况还是游刃有余的。
有王基做为后盾,曹亮也就完全的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和鲜卑人的战争之中。
魏军的力量在逐年地增强着,而鲜卑人的士气却是一年更比一年低落,此消彼长,原本不对等的实力也慢慢地拉近了,此时此刻,魏军已经拥有一定的反击之力了。
时入八月,虽然还没有到鲜卑人撤退的时候,但是鲜卑人撤退持苗头已经是产生了,鲜卑人一些非战斗的队伍已经开始行动,向塞外撤离了。
但如何出击却一直是曹亮思考的问题,派兵在长城一线拦截撤退的鲜卑军?
这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了,毕竟鲜卑人可是拥兵十余万,就算是这几年在晋北战场上屡有伤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曹亮还没有一口将侵入晋北的鲜卑人全部吞掉的胃口,想消灭鲜卑人,还得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地来。
不过这第一口咬在哪儿,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曹亮最为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切入点,不出击便罢,一出击,就必须要打到鲜卑人的痛处,予敌以重创,杜绝他的明年再度来犯的可能。
对于这个问题,曹亮还是请教了桓范。
桓范悠然地道:“打蛇打七寸,才能致蛇于死地,对付鲜卑人,就要找到他们的七寸所在,一击必杀之。”
“那先生认为鲜卑人七寸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