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为未来的笔记本化时代做准备,顾骜说的每一点技术脑洞,都是绝对的真知灼见。

    王安和天鲲的技术团队要是能突破固有技术偏见,认真沉下去搞好用户体验,认真揣摩人性化设计,将来绝对是大有可为的。

    比如,顾骜刚才提到的“目前的计算机作业系统,画面输出解析度体系,都只有五比四的方屏一种比例,配合crt显示器”这一问题,外行人或许看起来没什么,但真要发展笔记型电脑的时候,就会发现都是问题。

    顾骜后世刚读小学的时候,是见过1992年前后,ib公司推出的首款笔记型电脑的。那玩意儿当时用了很多看起来很黑科技、但实际上体验着实纱碧的设计。

    因为ib公司不是微软,也不是苹果。ib自己,是没有作业系统的。而1992年市面上,微软放开的那些作业系统,都还只有5比4的屏幕解析度,ib就只能硬体去迎合软体,研发了一款“可摺叠键盘笔记型电脑”。

    这台笔记本的形状,是5比4的长宽比,看起来比较方,没有后世的笔记本那么狭长。

    但因为键盘的长宽尺寸比例是基本上定死的,哪怕把旁边的数字小键盘去掉,其余部分键位布置地儘可能紧凑,一块键盘的长度也至少是宽度的两到三倍。

    而笔记型电脑装键盘的底盖尺寸,是要跟装屏幕的面盖一样的,ib实在没办法,就弄了一块拼接摺叠式的键盘,来配给它的全球首款笔记型电脑。

    这个电脑合起来的时候,键盘左右会被升降支架分层成两段,交叠收拢,开启屏幕的时候,跟屏幕转轴联动的键盘支架才会重新撑开,把键盘拼起来——所以用户会看到,这个电脑开启的时候,下面盖突然就比合拢状态变宽了一倍,这就是键盘展开的效果。

    后世90后00后应该是没见过这玩意儿的,不少外行人最多是在抖音上那些考古视频刷到,还评论惊呼“ib当时真是天顶星黑科技啊”。

    这种说法就很没见识了,这哪里是黑科技,分明就是瞎折腾。

    设计的领域,少就是多,能够靠做减法简洁完成的事情,就别做加法。整那么多没用的花里胡哨作死呢,还不是一拳撂倒。

    后世苹果公司在这个问题上,就比较容易搞定,因为苹果的定位跟ib不一样,他们是有自己自研的作业系统的,船小好调头。

    市面上的微软系统都没有宽频解析度输出,苹果就自己在ac-os上写一个,你想咋个比例宽屏都行,惠而不费。

    所以后世90年代中前期,苹果的笔记本就比ib的体验人性化很多,早期版还薄很多,而且看着宽宽扁扁的,更像是笔记本而非手提箱,外观也酷炫。

    而微软公司要到in95时代,市面上想做笔记型电脑的本阵营硬体商多了,才会慢吞吞地去搞系统层面对宽屏解析度的支援。毕竟微软只是服务大众的,一个需求不够普遍时,开放式系统商是很少会去响应的。

    小船好调头的公司,打那些大路货的公司,拼主流市场是没前途的,必须始终拼小众高端、头部精英用户,最快地响应他们的痛点。

    ……

    解析度只是一个细节,系统和硬体结合的散热设计,也只是一个细节。这样的细节不可能全靠顾骜的脑洞来解决,他只是把后世常见的一些问题说出来启发一下。

    (散热不仅仅是结构设计的问题,也要加入系统软体层面的监控工具,就跟后世360硬体助手或者鲁大师一样。比如加一个cpu温度监控,一旦温度过高就降低运算主频、甚至暂时牺牲性能,还有很多类似的保护性系统层面演算法。

    在笔记型电脑出现之前,电脑作业系统很少考虑这方面的软体演算法,因为台式机散热基本上是够的。所以,王安如果在笔记本这个品类出现前,就提前做好这方面的技术验证和储备,到时候就能比同行抢跑一个设计周期。)

    不过仅仅是这些提点,也足够对门下的项目人员刷新认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