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吉十八年十月十二日,耽罗国星城。
经过五天的航行,沈括的船队终于抵达了耽罗。离耽罗还有五十里的时候,耽罗国便有船队接应,在十余艘战船的护卫下,又行了近一个时辰才远远地看到远处的码头已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其中军民各半,显然是来欢迎上朝天使。
又过了两刻钟,四千料的海船稳稳地停靠在星城码头,星城码头离星城已不足五里,此时已可以看到视野尽头有一座乌压压的雄伟巨城,看其规模与杭州等大周望州类似,码头上拥挤着看热闹的耽罗民众,秃着脑门,挽着发髻,身穿胡人的短衫,从其衣饰长相来看,显然是鲜卑种族后裔,耽罗民众看大周使团的神眼热切无比,显然相较于高丽人,他们更倾向于和大周汉族人打交道。
张天端与耽罗国主高旻在官员臣属的簇拥下迎了上来,两人揖了一礼,同时开口言道,“耽国国主(师)高旻(张天端)见过上使。”后面的官员也有样学样,揖礼致敬。
沈括、章惇二人此时代表大周朝廷,面色肃穆,略一拱手,受了礼后,便带着随从官吏下船踏上耽罗国的土地。
沈括见到张天端与三年前相比,显得更加精神,倒似年轻了数岁,心中不免诧异,收下心中疑惑淡淡说道,“一别三年,不想张大侠却成了异国国师,沈某当刮耳相看。”
张天端正容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是身份所限,沈老夫人仙逝,张某竟不能亲自祭奠,实在失礼,请沈兄弟见谅!”
沈括见张天端以兄弟相称,又提及母亲,显然还念着过去的情谊,然现在敌友不分,也不便攀扯交情,便黯然施了一礼,以示对张天端感念母亲的回礼。
张天端收了神情,拉着沈括的手对高旻说道,“殿下,这位便是臣经常提起的东家,大周当朝计相沈存中大人。”
“见过沈大人,钱塘沈氏之名,便是孤这偏僻小国也早已听闻。”
“国主见笑了,蒙大周皇帝陛下恩宠,赐于我沈家昌国之地,允我沈家世代经营,钱塘沈氏这四个字怕是将要更换了。”
高旻、张天端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难免狐疑,沈括便将皇帝柴勐收回沈家转塘庄面的产业,将翁山岛等地复立为昌国县,让沈家在昌国县重整产业、发展经济等事简要叙说了一遍。张天端得知皇帝对沈括“通匪”之事并没有深作追究,只是小有惩处,便放下心来,那翁山岛钳居长江、钱塘江出口,地势极为险要,皇帝将此要地交由沈家经营,显然是对沈家极为放心,如此一来,倒方便了今后耽罗与大周的联络。
高旻将耽罗国前来迎接的勋贵大臣向沈括等人进行了引见,第一个便是高旻的胞弟高义。与高旻的热情不同,高义一脸冷漠,显然对大周使团的到来并不热心,高旻见自己的胞弟仍然没有改变对大周的看法,连表面的应付都懒得伪装,心中也不免恼怒,瞪了高义一眼,继续介绍其余耽罗权贵。
这些勋贵大臣都是耽罗本地人,沈括希望见到的光明圣教教众一个也没有。沈括、章惇二人也将随行的韩睿、李格非等人介绍给耽罗君臣,张天端听说韩睿、李格非分别为京东东路安抚使韩琦的长孙、徒孙,眼睛一亮,似乎猜到了这位韩抚台的用意。
护送沈括一行的大周禁军根据耽罗国的安排驻扎在星城城外,只有领军的部将点了五十个护卫陪同使者团入驻了星城内的迎宾馆,自有耽罗官员供应好酒好肉招待。
沈括与章惇则受邀前往星城内的王宫,高旻设宴对二人进行款待。经过去年一年的扩建,星城的规模比原来扩张了一倍,王宫也修葺一新,颇有些欣欣向荣的景象。
高旻更换了便服,坐在高台之上的王座,颇为自得。他举起酒樽向沈括等人敬了一杯酒,然后笑着说,“上使,你观我耽罗之军容可还入眼?”
从码头到星城沿路皆有耽罗士兵肃立,沈括一眼就看出里面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大周与高丽的军士,但从这些军士的气色来看,似乎对耽罗国甚为忠诚,一点也没有身处异国的彷徨。
“适才沈某观军士中颇有一些为我大周子民,不知国主何以解释?”沈括却不愿认可那些士兵就是耽罗士兵,便责问道。
“上使有所不知,这些人原本为是贵国流民,因逃避战乱,来到耽罗,耽罗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这些流民便主动加入耽罗。”
“哦,还有那些高丽人?也是流民了?”
高旻哈哈大笑起来,“上使明见,正是如此。”
经过五天的航行,沈括的船队终于抵达了耽罗。离耽罗还有五十里的时候,耽罗国便有船队接应,在十余艘战船的护卫下,又行了近一个时辰才远远地看到远处的码头已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其中军民各半,显然是来欢迎上朝天使。
又过了两刻钟,四千料的海船稳稳地停靠在星城码头,星城码头离星城已不足五里,此时已可以看到视野尽头有一座乌压压的雄伟巨城,看其规模与杭州等大周望州类似,码头上拥挤着看热闹的耽罗民众,秃着脑门,挽着发髻,身穿胡人的短衫,从其衣饰长相来看,显然是鲜卑种族后裔,耽罗民众看大周使团的神眼热切无比,显然相较于高丽人,他们更倾向于和大周汉族人打交道。
张天端与耽罗国主高旻在官员臣属的簇拥下迎了上来,两人揖了一礼,同时开口言道,“耽国国主(师)高旻(张天端)见过上使。”后面的官员也有样学样,揖礼致敬。
沈括、章惇二人此时代表大周朝廷,面色肃穆,略一拱手,受了礼后,便带着随从官吏下船踏上耽罗国的土地。
沈括见到张天端与三年前相比,显得更加精神,倒似年轻了数岁,心中不免诧异,收下心中疑惑淡淡说道,“一别三年,不想张大侠却成了异国国师,沈某当刮耳相看。”
张天端正容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是身份所限,沈老夫人仙逝,张某竟不能亲自祭奠,实在失礼,请沈兄弟见谅!”
沈括见张天端以兄弟相称,又提及母亲,显然还念着过去的情谊,然现在敌友不分,也不便攀扯交情,便黯然施了一礼,以示对张天端感念母亲的回礼。
张天端收了神情,拉着沈括的手对高旻说道,“殿下,这位便是臣经常提起的东家,大周当朝计相沈存中大人。”
“见过沈大人,钱塘沈氏之名,便是孤这偏僻小国也早已听闻。”
“国主见笑了,蒙大周皇帝陛下恩宠,赐于我沈家昌国之地,允我沈家世代经营,钱塘沈氏这四个字怕是将要更换了。”
高旻、张天端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难免狐疑,沈括便将皇帝柴勐收回沈家转塘庄面的产业,将翁山岛等地复立为昌国县,让沈家在昌国县重整产业、发展经济等事简要叙说了一遍。张天端得知皇帝对沈括“通匪”之事并没有深作追究,只是小有惩处,便放下心来,那翁山岛钳居长江、钱塘江出口,地势极为险要,皇帝将此要地交由沈家经营,显然是对沈家极为放心,如此一来,倒方便了今后耽罗与大周的联络。
高旻将耽罗国前来迎接的勋贵大臣向沈括等人进行了引见,第一个便是高旻的胞弟高义。与高旻的热情不同,高义一脸冷漠,显然对大周使团的到来并不热心,高旻见自己的胞弟仍然没有改变对大周的看法,连表面的应付都懒得伪装,心中也不免恼怒,瞪了高义一眼,继续介绍其余耽罗权贵。
这些勋贵大臣都是耽罗本地人,沈括希望见到的光明圣教教众一个也没有。沈括、章惇二人也将随行的韩睿、李格非等人介绍给耽罗君臣,张天端听说韩睿、李格非分别为京东东路安抚使韩琦的长孙、徒孙,眼睛一亮,似乎猜到了这位韩抚台的用意。
护送沈括一行的大周禁军根据耽罗国的安排驻扎在星城城外,只有领军的部将点了五十个护卫陪同使者团入驻了星城内的迎宾馆,自有耽罗官员供应好酒好肉招待。
沈括与章惇则受邀前往星城内的王宫,高旻设宴对二人进行款待。经过去年一年的扩建,星城的规模比原来扩张了一倍,王宫也修葺一新,颇有些欣欣向荣的景象。
高旻更换了便服,坐在高台之上的王座,颇为自得。他举起酒樽向沈括等人敬了一杯酒,然后笑着说,“上使,你观我耽罗之军容可还入眼?”
从码头到星城沿路皆有耽罗士兵肃立,沈括一眼就看出里面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大周与高丽的军士,但从这些军士的气色来看,似乎对耽罗国甚为忠诚,一点也没有身处异国的彷徨。
“适才沈某观军士中颇有一些为我大周子民,不知国主何以解释?”沈括却不愿认可那些士兵就是耽罗士兵,便责问道。
“上使有所不知,这些人原本为是贵国流民,因逃避战乱,来到耽罗,耽罗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这些流民便主动加入耽罗。”
“哦,还有那些高丽人?也是流民了?”
高旻哈哈大笑起来,“上使明见,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