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儿,你这印刷厂也开张了。”沈方笑道。

    王可儿喜笑颜开,倒不是因为赚了点沈氏集团的钱,而是这三字经并不难,大部分她都能看懂,她现在有信心在沈方的帮助下,将三字经的注解写好。她的名字将和沈方的名字一道,成为大周每个蒙童开卷启蒙后最先看到的两个名字,想想就觉得很光荣。

    “先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原文排版印刷出来,发给我爹爹,让他提提意见,顺便看看我们自己的印刷质量,他写的那本《格物要术》原准备让别的书坊印制,如果昌国印刷厂的刻工有暇能够雕刻书中的插图,倒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制版印刷。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原文分别排版,以后印制注解版蒙学读物时也用得着。”

    ~~~~~~

    三天后,昌国印刷厂印制的简易版《蒙学三种》从昌国流传到明州、杭州等地。无数读书人将此书奉为珍宝,此书字迹清晰、印刷精美,虽然只有寥寥数页,但内容却很丰富,特别是其中的《三字经》闻所未闻,实乃蒙童识字的绝佳教材,而《蒙学三种》正文之后有一则“广告”,言明《蒙学三种》的正式版本将于明年刊印,与简易版《蒙学三种》一样,由各地沈氏店铺免费发放,只需登记姓名住址便可领取。另外昌国印刷厂将用最新的印刷技术,为大周读书人提供印刷服务,如有需求可以来信或当面到昌国找昌国印刷厂的李经理详谈。

    十本薄薄的小册子已呈送到沈披、沈括两兄弟面前,兄弟二人仔细地察看了小册子的纸张、印工和缝制工艺,都为昌国印刷厂精湛的工艺所折服。

    “此书字迹清晰,笔画圆润,就算杭州城内最好的书坊也印制不了如此精美的书籍,看来方儿的铅活字印刷,已经大获成功。”

    沈括也神色复杂地点了点头,“这活字印刷一出来,只怕天下读书人都会额手称庆。”

    “此言何讲?”

    “大哥你看,现在象我沈家有数千藏书的人家极少,但如活字印刷流行起来,只怕书籍的印制成本便会降低,读书人便无需借书、抄书,只需花丝许铜钱便可以买来印制精美的书籍,无论是保存稀有古本、善本,还是著书立说,都可以通过新款的书籍流传后世,天下读书人岂有不庆幸之理。”

    “这两年我写的《四书阐微》倒是也可以让方儿帮我印刷数百本。”沈披突然想起自己在守制期间研究《论语》、《孟子》时所写的新书手稿,心中一片火热,恨不得马上飞到昌国,亲眼看到自己的心血,转化为整洁干净的铅字。

    “大哥,如果要印,何不多印一下,我们沈氏在大周各州县都有店铺,印上数千册,每个店铺也匀不了几本,以大哥的才干,这《四书阐微》必然能在士人中引起极大轰动。”沈披的手稿,沈方当然也拜读过,里面颇有一些真知灼见,加上最近一段时间接触理学之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完善,此手稿一经流传,定然可为沈披树立极高的声望。

    沈披也拈须点头,他与沈括不同,沈括前些日子已经向朝廷上书,言明守制期满后,将回京销假,同时申请前往延庆路,了解西夏边情,想来以沈括在皇帝心中的位置,很快便有旨意下来。沈披虽然守制期满后同样可以官复原职,但却不象沈括如此紧迫,他准备借这个机会去昌国实地看看,了解一下昌国最新的发展,是否真的如同王寿光府上几个管事说得那么神乎其神。如今,昌国之行又多了一个理由,便是将自己的手稿亲自监督刊印出来。

    沈披正在胡思乱想之间,只觉沈括有异,定睛一看,只见沈括手持小册子腾得站了起来,眼睛中尽是惊喜之色。

    “二哥(注:大周习俗,男子称哥,沈括排行老二,故称二哥),有何喜事?”

    “大哥,你看这蒙学中有一篇是新编的《三字经》,乃是方儿所著。”

    沈披和沈方一样,根本就没留心这本小册子里面的内容,只是留意印刷的纸张和印制的质量,听到沈方之言,连忙翻到小册子的后面,《三字经》浅显易懂,但涵盖广阔、寓意深刻,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蒙童识字之读物,比之在大周流传甚广的《百家姓》、《千字文》更加实用。

    沈披只用了几分钟便将《三字经》浏览完毕,他和沈括一样很惊喜,“这《三字经》虽然短小精练,但非功力深厚者无法掌控全局,实在想不到,方儿已经有举重若轻的功力。”

    “这也是我疑惑之处,若是你我二人来编这《三字经》,虽然能够做到典故丰富、词藻华丽,但却没有方儿的返璞归真之趣。方儿所编著的这篇《三字经》让蒙童中在识字过程中,浅移默化的接受了圣人主张,可以想见,大周百姓将因此书而逐渐地改变,读书识字之人会越来越多。”

    “二哥,你想若是官家、石相看了此书,会有如何感想?”

    沈括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他斩钉截铁道,“大哥,我不想让方儿太早成名,既使《蒙学三种》此书,也需要等正式版本出来之后,再进献给官家。我倒要看看,可儿会将这《三字经》注解成什么样子。”

    “若是信不过可儿,我等可以代为注解,想来方儿、可儿也不会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