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投资扶助(一更)(1/3)
外婆既答应了下来,第二天,舅舅便开车带她去县城的医院检查身体。
乡下的老人家,总是不爱去医院,也有些避讳医院,外婆便是这样的人,老人家年纪大了,儿孙想要每年例行给她检查身体,但她一来不喜欢医院,二来总觉得自己身体好,用不着去医院。
如今为了这个事,竟这样轻易答应了下来,也让舅舅等人带她去医院。
检查也不过一天的事儿,但检查结果却要等几天。
而乔初染跟秦慕州却要继续忙着农经社的事情。
之前联系过银行,进行金融宣传的合作,但彼时乔初染还不知道,对方今年有些政策的改动,且是面向乡镇农业扶持的,秦慕州让去人联系银行的时候,却跟徐放和对方谈成了另一种合作意向。
如今,五溪镇上只有两家银行,严晓雨所在的这一家,是农业银行,但今年或许上层下来些相关方面的一些政策信息,所以桂省农业有一个指标任务,做一些助农的工作。
选定的对象,自然便是桂省的各个村落。
而今,桐木村是五溪镇的几个村屯里,在农业和经济方面都很薄弱的地方。
一是他处于山中,通往村里的路只有一条,还是泥土路,最好的交通工具便是摩托车,别的车都不好开,土地状况复杂,且起伏比较大,周围是一片土泥山,可耕地少。
这样的状况,注定了它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作为临危受命的一方,桂省的农业银行,在诸多的考察之后选定了桐木村作为帮扶的对象。
一来桐木村足够典型,这是桂省大多数贫困山村的一个缩影,二来这当然也和徐放以及秦慕州等人的周旋分不开,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许还有,五溪镇有乔初染这样的人在,就是活脱脱一个宣传方面的能手,而她入职农经社,天然地要为五溪镇的农业经济服务。
这天是周一,农经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开会,但是今天,还来了银行方面的人。
但今天的重点工作,在桐木村。
作为代理村长,徐放全程负责沟通银行方面,此时便重新讲述了自己对于桐木村的规划:“关于种植猕猴桃的事情,是经过比对本地的土地与气候状况以及猕猴桃本身的经济价值和果树寿命及其延续的价值的作出的决定,至今,桐木村一共有一百八十三户人家,平均每户有五口人,但是目前,只说服了五户人家同意投资种植猕猴桃,村民们不同意的原因,一是几乎没有剩余的钱,二是即便有闲钱,大家也不看好这个事情,也不愿意改变现状,所以工作进展慢。”
银行来的负责人,是三个男人,其中两个年轻一些,大约三十岁上下,另一个这年老一些,看起来头发已经白了,约有四十来岁了,名为吴明源,是本次对桐木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当然,来的还要一位五溪镇银行方的负责人,作为本地的配合辅助人员。
听了徐放的话,吴明源靠在椅子里,点头,声音不紧不慢,甚至有些拖腔带调,“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桐木村人口少,其中以老少居多,若是按照你这个规划,如何保证劳动力?”
徐放习惯性地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看着对方认真道:“我打算召集外出打工的壮年劳动回来发展猕猴桃种植,尤其以留守孩童的父母为主,我认为,如今本镇的清溪村就是一个足以作为榜样的例子,过去,村民们只想所以往外走,就是因为家乡没有经济来源能保障生活,倘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我联系过的一些村民,他们还是愿意回来的,且我做过调查,若可以,他们更想回家,在孩子跟父母的身边照顾老少。”
“你的调查数据可靠么?”吴明源看着徐放,眼神之中有些不信任:“在外面待久了,谁对大城市都向往,还想要回来?”
吴明源是土生土长的省城人,对乡下的认知,全凭自己受到的生活环境影响。
徐放摇头道:“想回来的,对于外出打工的人而言,除非在自己的家乡,否则哪里都是颠沛流离,您说的大城市的吸引和诱惑大,但那或许只是对万分之一取得稳定的工作、有房有车有家庭有子女在身边的少数人而言,对于大多数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打工人而言,城市永远都是异乡。”
乡下的老人家,总是不爱去医院,也有些避讳医院,外婆便是这样的人,老人家年纪大了,儿孙想要每年例行给她检查身体,但她一来不喜欢医院,二来总觉得自己身体好,用不着去医院。
如今为了这个事,竟这样轻易答应了下来,也让舅舅等人带她去医院。
检查也不过一天的事儿,但检查结果却要等几天。
而乔初染跟秦慕州却要继续忙着农经社的事情。
之前联系过银行,进行金融宣传的合作,但彼时乔初染还不知道,对方今年有些政策的改动,且是面向乡镇农业扶持的,秦慕州让去人联系银行的时候,却跟徐放和对方谈成了另一种合作意向。
如今,五溪镇上只有两家银行,严晓雨所在的这一家,是农业银行,但今年或许上层下来些相关方面的一些政策信息,所以桂省农业有一个指标任务,做一些助农的工作。
选定的对象,自然便是桂省的各个村落。
而今,桐木村是五溪镇的几个村屯里,在农业和经济方面都很薄弱的地方。
一是他处于山中,通往村里的路只有一条,还是泥土路,最好的交通工具便是摩托车,别的车都不好开,土地状况复杂,且起伏比较大,周围是一片土泥山,可耕地少。
这样的状况,注定了它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作为临危受命的一方,桂省的农业银行,在诸多的考察之后选定了桐木村作为帮扶的对象。
一来桐木村足够典型,这是桂省大多数贫困山村的一个缩影,二来这当然也和徐放以及秦慕州等人的周旋分不开,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许还有,五溪镇有乔初染这样的人在,就是活脱脱一个宣传方面的能手,而她入职农经社,天然地要为五溪镇的农业经济服务。
这天是周一,农经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开会,但是今天,还来了银行方面的人。
但今天的重点工作,在桐木村。
作为代理村长,徐放全程负责沟通银行方面,此时便重新讲述了自己对于桐木村的规划:“关于种植猕猴桃的事情,是经过比对本地的土地与气候状况以及猕猴桃本身的经济价值和果树寿命及其延续的价值的作出的决定,至今,桐木村一共有一百八十三户人家,平均每户有五口人,但是目前,只说服了五户人家同意投资种植猕猴桃,村民们不同意的原因,一是几乎没有剩余的钱,二是即便有闲钱,大家也不看好这个事情,也不愿意改变现状,所以工作进展慢。”
银行来的负责人,是三个男人,其中两个年轻一些,大约三十岁上下,另一个这年老一些,看起来头发已经白了,约有四十来岁了,名为吴明源,是本次对桐木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当然,来的还要一位五溪镇银行方的负责人,作为本地的配合辅助人员。
听了徐放的话,吴明源靠在椅子里,点头,声音不紧不慢,甚至有些拖腔带调,“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桐木村人口少,其中以老少居多,若是按照你这个规划,如何保证劳动力?”
徐放习惯性地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看着对方认真道:“我打算召集外出打工的壮年劳动回来发展猕猴桃种植,尤其以留守孩童的父母为主,我认为,如今本镇的清溪村就是一个足以作为榜样的例子,过去,村民们只想所以往外走,就是因为家乡没有经济来源能保障生活,倘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我联系过的一些村民,他们还是愿意回来的,且我做过调查,若可以,他们更想回家,在孩子跟父母的身边照顾老少。”
“你的调查数据可靠么?”吴明源看着徐放,眼神之中有些不信任:“在外面待久了,谁对大城市都向往,还想要回来?”
吴明源是土生土长的省城人,对乡下的认知,全凭自己受到的生活环境影响。
徐放摇头道:“想回来的,对于外出打工的人而言,除非在自己的家乡,否则哪里都是颠沛流离,您说的大城市的吸引和诱惑大,但那或许只是对万分之一取得稳定的工作、有房有车有家庭有子女在身边的少数人而言,对于大多数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打工人而言,城市永远都是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