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君上风骨
皇帝再一次微服出巡,在京中引起很大的波动,当初他带着六福在内廷中巡游,就有人上折子规劝,这一次更是出了大内,到琉璃厂一带,自然也惹得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那个叫沈淮的御史也再一次上章,不过这一次却不是规劝,而是弹劾,目标是直指内务府大臣文庆。
在弹劾的折子中,他的措辞相当激烈:“……臣近日风闻,有内务府大臣文庆,携民间野趣进奏,邀天子微行至茶坊酒肆之地,置天子万千至重之体于轻忽之地,实乃胆大妄为之极……犹有民间百姓,以此事交相议论,大伤我皇圣明……臣请皇上下旨,于该员痛加申饬,以为后来者戒。”
皇帝把折子留中了几天,就在很多人认为这一道弹章被‘淹了’的时候,在六月十五的御门听政时,他把奏折拿了出来:“这是御史沈淮上的弹章,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了吧?”不等众人说话,他向下面看了看:“沈淮来了吗?”
“沈淮在!”沈淮出班跪倒:“臣叩见皇上。”
“沈淮,这篇弹章朕看了好几天的时间,有一点不明白。想请你当面指教。”
这话说的就很不寻常了,沈淮再一次跪倒:“臣不敢!”
“你当然敢!”皇帝猛的一拍御案:“朕继位之初,在和军机处几位大人见面的时候就说过,朕为人最是赏罚分明,万万不允许出现那些有功归于上,有过诿于下的情况,你知道吗?”
“这,臣知道。”
“既然知道,朕几日前出宫之事,难道不能上折子规劝,找其他人来弹劾,这就是你身为御史的本色?”
这一下众人才明白,皇帝这是在主动揽责任了。心中不知道是个什么感觉,总是觉得怪怪的。只听御座上的男人继续说道:“出宫之事,乃是朕强迫文庆偕同前往,他和西淩阿几番劝谏,只是朕不听而已。这样的事情,难道也能责怪到他们的头上吗?”
沈淮目瞪口呆,他是那种尽阅史书的人,还从来不知道哪位帝王会为了揽责任而这样说话呢!要是照这样下去的话,岂不是要下罪己诏了吗?
皇帝才不会下罪己诏呢,只听他继续说道:“朕做皇子之时,也曾经在上书房读书,每每念及古人为君者,全然不识稼穑,不知小民疾苦,竟然有晋惠帝那般:‘何不食肉糜?’的咄咄怪事?后来年岁渐长,终于明白,此等样人,全是像你们希望朕那般,整天呆在这内院之中,于民间之事全无了解所致。如果朕真的成了这样的昏君,便顺了你们的意。是不是?”
沈淮一肚子的学问,偏生嘴笨,总是说不来,只得免冠碰头:“臣不敢,臣万万不敢!只是微行之事,诚恐有伤圣德!”
“圣德?天下百姓若是能够丰衣足食,朕的德行自然会被人铭记,又何来有伤之说?”皇帝发泄了一通,语气逐渐放缓了一些他说:“沈淮,朕知道你忧心天下,硁硁自守。但是今后奏事,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本是无罪之人,扯进来作甚?其实,御史之任,不仅仅是匡扶朝野,也有辅弼朕躬之责。便是朕有错,你也可以上折子规劝。你放心,朕从来不会以言论罪人。”
“皇上处置分明,臣心悦诚服!”
“你的折子,朕不会留中,也不会批示,将原折掷还。”放下折子,皇帝撇了撇嘴角,眼睛在御阶下的众臣身上扫过,慢吞吞的说道:“还有一事,朕在这里要提前知会。今后此等事体怕还会有出现,今日借叫大起的机会告诉你们,不要弄得蛇蛇蝎蝎,似乎朕偶尔出宫一次,便像是天要塌下来似的。再有人上折子说什么万千至重的话,朕既不理,也不看。全数原折掷还!”
六月十五日的叫大起让所有人看到了皇帝的气度和风骨——为了当初登基时的一句承诺,毫不犹豫的为臣下揽责,这简直是古之圣君才曾经会有过的作为,想不到,在大清朝的皇帝身上,居然再一次看见了。
见过了军机处和六部堂官,下面一个递牌子进来是前天才见过的载铨,进殿之后跪倒行礼,皇帝对这个宗室中按照排行来说是自己侄子的男人很是客气:“起来吧,这里不是朝堂,用不到这么多的礼节。来人,给定王搬杌子来。”
“谢皇上赏坐!”载铨在他身前恭恭敬敬的坐好,双手扶着膝盖,保持一个标准的坐如钟的姿势。
“定王,这一次叫你来,是为了肃顺之事。”皇帝在宗室面前不用保持那般肃肃然如对大宾的姿势,很是自如的翘起了二郎腿:“他在衙门中,可还尽职吗?”
皇帝问这样的话,就等于把肃顺的荣华富贵都托付给载铨了,如果是和他平常交情很深的,在君前大大的美言几句,皇帝的心中对他有了更深的印象,则未来骎(音亲)骎大用便是指日可待;若是关系不睦,自然也可以借这样的机会进谗。偏生肃顺其人性情很是刚愎,对于一班旗下大爷没有任何好感,甚至是顶头上司的载铨,他也很少假以颜色。
皇帝再一次微服出巡,在京中引起很大的波动,当初他带着六福在内廷中巡游,就有人上折子规劝,这一次更是出了大内,到琉璃厂一带,自然也惹得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那个叫沈淮的御史也再一次上章,不过这一次却不是规劝,而是弹劾,目标是直指内务府大臣文庆。
在弹劾的折子中,他的措辞相当激烈:“……臣近日风闻,有内务府大臣文庆,携民间野趣进奏,邀天子微行至茶坊酒肆之地,置天子万千至重之体于轻忽之地,实乃胆大妄为之极……犹有民间百姓,以此事交相议论,大伤我皇圣明……臣请皇上下旨,于该员痛加申饬,以为后来者戒。”
皇帝把折子留中了几天,就在很多人认为这一道弹章被‘淹了’的时候,在六月十五的御门听政时,他把奏折拿了出来:“这是御史沈淮上的弹章,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了吧?”不等众人说话,他向下面看了看:“沈淮来了吗?”
“沈淮在!”沈淮出班跪倒:“臣叩见皇上。”
“沈淮,这篇弹章朕看了好几天的时间,有一点不明白。想请你当面指教。”
这话说的就很不寻常了,沈淮再一次跪倒:“臣不敢!”
“你当然敢!”皇帝猛的一拍御案:“朕继位之初,在和军机处几位大人见面的时候就说过,朕为人最是赏罚分明,万万不允许出现那些有功归于上,有过诿于下的情况,你知道吗?”
“这,臣知道。”
“既然知道,朕几日前出宫之事,难道不能上折子规劝,找其他人来弹劾,这就是你身为御史的本色?”
这一下众人才明白,皇帝这是在主动揽责任了。心中不知道是个什么感觉,总是觉得怪怪的。只听御座上的男人继续说道:“出宫之事,乃是朕强迫文庆偕同前往,他和西淩阿几番劝谏,只是朕不听而已。这样的事情,难道也能责怪到他们的头上吗?”
沈淮目瞪口呆,他是那种尽阅史书的人,还从来不知道哪位帝王会为了揽责任而这样说话呢!要是照这样下去的话,岂不是要下罪己诏了吗?
皇帝才不会下罪己诏呢,只听他继续说道:“朕做皇子之时,也曾经在上书房读书,每每念及古人为君者,全然不识稼穑,不知小民疾苦,竟然有晋惠帝那般:‘何不食肉糜?’的咄咄怪事?后来年岁渐长,终于明白,此等样人,全是像你们希望朕那般,整天呆在这内院之中,于民间之事全无了解所致。如果朕真的成了这样的昏君,便顺了你们的意。是不是?”
沈淮一肚子的学问,偏生嘴笨,总是说不来,只得免冠碰头:“臣不敢,臣万万不敢!只是微行之事,诚恐有伤圣德!”
“圣德?天下百姓若是能够丰衣足食,朕的德行自然会被人铭记,又何来有伤之说?”皇帝发泄了一通,语气逐渐放缓了一些他说:“沈淮,朕知道你忧心天下,硁硁自守。但是今后奏事,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本是无罪之人,扯进来作甚?其实,御史之任,不仅仅是匡扶朝野,也有辅弼朕躬之责。便是朕有错,你也可以上折子规劝。你放心,朕从来不会以言论罪人。”
“皇上处置分明,臣心悦诚服!”
“你的折子,朕不会留中,也不会批示,将原折掷还。”放下折子,皇帝撇了撇嘴角,眼睛在御阶下的众臣身上扫过,慢吞吞的说道:“还有一事,朕在这里要提前知会。今后此等事体怕还会有出现,今日借叫大起的机会告诉你们,不要弄得蛇蛇蝎蝎,似乎朕偶尔出宫一次,便像是天要塌下来似的。再有人上折子说什么万千至重的话,朕既不理,也不看。全数原折掷还!”
六月十五日的叫大起让所有人看到了皇帝的气度和风骨——为了当初登基时的一句承诺,毫不犹豫的为臣下揽责,这简直是古之圣君才曾经会有过的作为,想不到,在大清朝的皇帝身上,居然再一次看见了。
见过了军机处和六部堂官,下面一个递牌子进来是前天才见过的载铨,进殿之后跪倒行礼,皇帝对这个宗室中按照排行来说是自己侄子的男人很是客气:“起来吧,这里不是朝堂,用不到这么多的礼节。来人,给定王搬杌子来。”
“谢皇上赏坐!”载铨在他身前恭恭敬敬的坐好,双手扶着膝盖,保持一个标准的坐如钟的姿势。
“定王,这一次叫你来,是为了肃顺之事。”皇帝在宗室面前不用保持那般肃肃然如对大宾的姿势,很是自如的翘起了二郎腿:“他在衙门中,可还尽职吗?”
皇帝问这样的话,就等于把肃顺的荣华富贵都托付给载铨了,如果是和他平常交情很深的,在君前大大的美言几句,皇帝的心中对他有了更深的印象,则未来骎(音亲)骎大用便是指日可待;若是关系不睦,自然也可以借这样的机会进谗。偏生肃顺其人性情很是刚愎,对于一班旗下大爷没有任何好感,甚至是顶头上司的载铨,他也很少假以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