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麓川反覆叛乱跟大明“以夷制夷”的政策,确实有点因果关系。

    “以夷制夷”说穿了是通过利用土司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力量,达到各方牵制的一种平衡术。

    核心思想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最终目标为削弱到一定程度後,废除世袭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这就是着名的“改土归流”。

    目前明朝在西南地区设立的“三宣六慰司”,正是基於这个战略目标打造。有限度的挑起宣慰司之间纷争,缓缓分化、削弱他们的力量,始终处於一种可控节奏下。

    但问题是“大棋”哪有这麽好下,土司们就甘心当个棋子吗?

    一旦节奏把控不好,做不到置身事外的调解,可能两个土司间就把矛盾都转移到大明身上。

    认为皇帝处置不公,心有怨恨再一同反叛……

    明英宗调解木邦宣慰司及其下部孟密的矛盾时,就出现过类似事情,双方都不满引发动乱。

    另外就是这个削弱程度不好掌控,对於大明而言,理想结果自然是双方打个两败俱伤,共同削弱。

    但在实际C控中,往往强大的一方宣慰司为所yu为,攻占甚至是吞并了相邻宣慰司,反而还愈发壮大起来。

    如果中央政权足够强大,用大军压境去抑强扶弱,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要是朝政松弛力量不够,将会演变成养虎为患,明末nV真部落的崛起,就属於玩脱的典型。

    建州nV真靠着敕书、朝贡和马市三件法宝,快速壮大吞并了海西nV真和野人nV真,从而完成统一反灭大明。

    历史还真是循环向前的,nV真崛起无疑类似现在蒙古的翻版,瓦刺部也是靠着明朝出兵助力,完成了对鞑靼部、兀良哈部的统一。

    所以在孟凡的眼中,明朝对於蛮夷的轻视跟侮辱,以及不断挑起土司纷争还处置不公,才是他们反覆叛乱的根本原因!

    走出礼部,沈忆宸望着落日的余晖,心情有些沉重。

    看似如日中天的大明,可能谁都料想不到,再过几年就将西下了。

    八月二十二日,安定门街道两旁已经站满了维持秩序的兵役,更外围无数京师百姓正在翘首以盼,期待着见证蛮夷枭首的这一刻!

    要知道从正统三年黔国公沐晟第一次征讨麓川开始,到如今已过去七年,大明耗费了无数财力、物力、军力,填补在西南麓川这个边陲之地。

    甚至打到了後面天怒人怨,以刑部侍郎何文渊跟翰林学士刘球为代表,反对继续征讨麓川,让大明军民得以休养生息。

    对於这种观点,内阁“三杨”也是持绥戢态度,不宜再起刀兵。

    但正统朝时期勳戚势大,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众多公侯伯,再加上王振跟兵部尚书王骥主战,文官集团朝议无法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