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举国犹狂欲语谁
春节前后,因为爱好飞机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前后加起来有八、九个人,加上最先赶到的张泽宇,以及学校里面对之有兴趣的学生,拢共有十多个人。元宵节那天,在新修好的实验楼里师生们召开了第一次见面会。
几乎每位学生到来时,孙元起都亲自接见过。平时,也经常与这些学生沟通交谈,询问学习进度,了解他们需求,解决各种相应的疑问。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孙元起对于这些学生有了粗浅的了解,总体来说,他们对于航天都有一种深入骨子的爱好。这也可以理解:没有这样浓重的情愫,谁会千里迢迢跑来京城、来到这偏僻的郊外啊?
但与他们浓厚兴趣不相匹配的,是他们薄弱的知识积累。不要说流体力学,就是能通读完孙元起编写《工科数学分析基础》、《普通物理学》的,都没几个。在他们的朴素认识里,要想飞机飞上天,设计好样子、提供足够的动力不就行了么?学什么数学物理啊?
见面会上,大家先各自介绍,然后是孙元起发言。
孙元起站起来,朝大家拱拱手:“首先,感谢大家能够来到这里。听了大家的自我介绍,知道你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比如王思尧来自湖北、张泽宇来自奉天,还有张靖夫,更是来自祖国大西南的贵州。一个人能为自己的梦想而不辞艰辛千里跋涉,是成就梦想的先决条件。当你们坐在这里时,你们已经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在这里,我代表学校欢迎你们的到来。
“自生民以来,人们一直渴望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嫦娥奔月的故事,只要一颗灵药,就能飞天、就能到达月亮之上。多么美好的愿望啊!随着科技的发展,飞天、登月都不在仅仅再是梦想。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们,在未来一百年之内,人类必定能登上月球!
“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先飞上天空。有人会说,现在不是有了热气球了么?没错儿,凭着热气球,人类已经实现了升空的梦想。但是因为热气球的安全性太差、可操作性不强、速度太慢,而且它严重依赖气流,使得我们离真正的飞行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现在看来,实现飞行的唯一途径就是飞机。
“飞机是新出现的事物,前不久才在美国完成第一次试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嗯,借用某国的专业术语,是‘部分成功’。对于这个新事物,你们不懂,我也不懂!这就要我们一起在黑暗里摸索。好比瓦特研制出蒸汽机,我们不知道、不关心,等人家用蒸汽机造出轮船来打过来的时候,我们只能被动挨打干瞪眼!飞机也是这样子,总不能等侵略者驾着飞机往我们头上扔炸弹的时候,我们再去研究吧?
“要想让飞机飞上天,我认为需要两只翅膀:一只翅膀是物理,尤其是物理里面的流体力学,它决定你能飞多高;另一只翅膀是发动机,它决定你能飞多快。前些日子,我与在座诸位有过交谈,略微了解了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觉得在未来半年多、一年的时间里,大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没有熟悉两只翅膀前,先学会用两只脚走路。
“哪两只脚呢?外语和数学。现在几乎所有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外国人创造的,是用外语书写的。我们只有学好外语,才能迅速了解国外研究飞机的最新动态。而所有的物理问题,最终都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数学也必须要学好。
“研究飞机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两点:积极创新,注意保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创新,才有保密的价值。只有严格保密,才能保证创新的作用。
“诸位,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当时间过去五十年、一百年,希望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和骄傲!”
就在这个班的十多人里,走出了以“航空三杰”为代表的众多著名专家。他们是世界第一代航空人中的领军人物,支撑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这次见面会是在1904年初举行的,后来这一年被称作“中国航空元年”。
就在孙元起筹备飞机研究所各种事务的时候,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1904年2月6日,***正式与俄国断交,并在2月8日夜间不宣而战。关于这场战争中清廷的立场,后世的历史书上是这样写的:
日俄战争主要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腐朽透顶的清政府,竟置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听任日俄两国铁蹄践踏我东北锦绣河山。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无耻宣布“局外中立”,划辽河以东地区为日俄两军“交战区”,并严令地方军政长官对人民群众“加意严防”,“切实弹压”。
假如孙元起是在二十一世纪初读这段文字,也许会对这段文字表示首肯。等真实融入这段历史生活中,并切实感觉到国力衰微的无力感时,对于政府的“局部中立”政策似乎更能理解。或许,这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了解之同情”吧。
与政府公开表明的“中立”政策相对,是朝野上下汹汹涌动的“联日拒俄”情绪。在此期间,孙元起还接到蔡元培的来信,信中说,他们组织成立了“对俄同志会”,加紧研究应付俄国侵略的办法。随信还寄来他们编辑的杂志《俄事警闻》,大致翻翻,满篇都是“联日拒俄”的论调。
孙元起更加愁闷,怎么连蔡元培这样卓绝的人物,也卷入这种调调里面呢?对于十年前甲午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居然选择性遗忘,是***的宣传太好,还是我们的记性太差?
随着日军在东北取得的一次次胜利,举国上下为之庆祝欢呼。在经世大学里,每天播报日俄战事新闻,大小学生都侧耳倾听,闻日军胜则大喜,闻日军败则沮丧。在这个时候,孙元起觉得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感情无处宣泄,日日淤积心中,这种情形下,倍能感受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种无助。春节后的一天,孙元起决定进城,拜访叔祖父,向他问计。
春节前后,因为爱好飞机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前后加起来有八、九个人,加上最先赶到的张泽宇,以及学校里面对之有兴趣的学生,拢共有十多个人。元宵节那天,在新修好的实验楼里师生们召开了第一次见面会。
几乎每位学生到来时,孙元起都亲自接见过。平时,也经常与这些学生沟通交谈,询问学习进度,了解他们需求,解决各种相应的疑问。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孙元起对于这些学生有了粗浅的了解,总体来说,他们对于航天都有一种深入骨子的爱好。这也可以理解:没有这样浓重的情愫,谁会千里迢迢跑来京城、来到这偏僻的郊外啊?
但与他们浓厚兴趣不相匹配的,是他们薄弱的知识积累。不要说流体力学,就是能通读完孙元起编写《工科数学分析基础》、《普通物理学》的,都没几个。在他们的朴素认识里,要想飞机飞上天,设计好样子、提供足够的动力不就行了么?学什么数学物理啊?
见面会上,大家先各自介绍,然后是孙元起发言。
孙元起站起来,朝大家拱拱手:“首先,感谢大家能够来到这里。听了大家的自我介绍,知道你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比如王思尧来自湖北、张泽宇来自奉天,还有张靖夫,更是来自祖国大西南的贵州。一个人能为自己的梦想而不辞艰辛千里跋涉,是成就梦想的先决条件。当你们坐在这里时,你们已经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在这里,我代表学校欢迎你们的到来。
“自生民以来,人们一直渴望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嫦娥奔月的故事,只要一颗灵药,就能飞天、就能到达月亮之上。多么美好的愿望啊!随着科技的发展,飞天、登月都不在仅仅再是梦想。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们,在未来一百年之内,人类必定能登上月球!
“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先飞上天空。有人会说,现在不是有了热气球了么?没错儿,凭着热气球,人类已经实现了升空的梦想。但是因为热气球的安全性太差、可操作性不强、速度太慢,而且它严重依赖气流,使得我们离真正的飞行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现在看来,实现飞行的唯一途径就是飞机。
“飞机是新出现的事物,前不久才在美国完成第一次试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嗯,借用某国的专业术语,是‘部分成功’。对于这个新事物,你们不懂,我也不懂!这就要我们一起在黑暗里摸索。好比瓦特研制出蒸汽机,我们不知道、不关心,等人家用蒸汽机造出轮船来打过来的时候,我们只能被动挨打干瞪眼!飞机也是这样子,总不能等侵略者驾着飞机往我们头上扔炸弹的时候,我们再去研究吧?
“要想让飞机飞上天,我认为需要两只翅膀:一只翅膀是物理,尤其是物理里面的流体力学,它决定你能飞多高;另一只翅膀是发动机,它决定你能飞多快。前些日子,我与在座诸位有过交谈,略微了解了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觉得在未来半年多、一年的时间里,大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没有熟悉两只翅膀前,先学会用两只脚走路。
“哪两只脚呢?外语和数学。现在几乎所有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外国人创造的,是用外语书写的。我们只有学好外语,才能迅速了解国外研究飞机的最新动态。而所有的物理问题,最终都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数学也必须要学好。
“研究飞机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两点:积极创新,注意保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创新,才有保密的价值。只有严格保密,才能保证创新的作用。
“诸位,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当时间过去五十年、一百年,希望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和骄傲!”
就在这个班的十多人里,走出了以“航空三杰”为代表的众多著名专家。他们是世界第一代航空人中的领军人物,支撑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这次见面会是在1904年初举行的,后来这一年被称作“中国航空元年”。
就在孙元起筹备飞机研究所各种事务的时候,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1904年2月6日,***正式与俄国断交,并在2月8日夜间不宣而战。关于这场战争中清廷的立场,后世的历史书上是这样写的:
日俄战争主要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腐朽透顶的清政府,竟置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听任日俄两国铁蹄践踏我东北锦绣河山。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无耻宣布“局外中立”,划辽河以东地区为日俄两军“交战区”,并严令地方军政长官对人民群众“加意严防”,“切实弹压”。
假如孙元起是在二十一世纪初读这段文字,也许会对这段文字表示首肯。等真实融入这段历史生活中,并切实感觉到国力衰微的无力感时,对于政府的“局部中立”政策似乎更能理解。或许,这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了解之同情”吧。
与政府公开表明的“中立”政策相对,是朝野上下汹汹涌动的“联日拒俄”情绪。在此期间,孙元起还接到蔡元培的来信,信中说,他们组织成立了“对俄同志会”,加紧研究应付俄国侵略的办法。随信还寄来他们编辑的杂志《俄事警闻》,大致翻翻,满篇都是“联日拒俄”的论调。
孙元起更加愁闷,怎么连蔡元培这样卓绝的人物,也卷入这种调调里面呢?对于十年前甲午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居然选择性遗忘,是***的宣传太好,还是我们的记性太差?
随着日军在东北取得的一次次胜利,举国上下为之庆祝欢呼。在经世大学里,每天播报日俄战事新闻,大小学生都侧耳倾听,闻日军胜则大喜,闻日军败则沮丧。在这个时候,孙元起觉得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感情无处宣泄,日日淤积心中,这种情形下,倍能感受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种无助。春节后的一天,孙元起决定进城,拜访叔祖父,向他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