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大义,晚生拜服。”林翘从谢珝真的这段话里,解读出了许多东西。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想或许这位昭妃娘娘早对自己的真实身份有了猜测或者干脆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但她并没有揭穿,更没有明说,而是借着说鲁家姐妹们保护嫁妆铺子这事儿,在向林翘传递一个信号。
她知道林翘身份有问题,但她并不在乎,更不斥责,亦不反感,而是赞许的,支持的,再联系上皇帝离开之前,谢珝真以作弄“棒打鸳鸯”的林老爹为借口,为林翘求来一份意义十分暧昧不清的圣旨,将这些举动前后串联起来,林翘便可以得出一个答案。
她会保护自己。
她已经在为自己施加保护措施了。
这个认知让林翘忍不住有些动容,但在动容的同时,她又习惯性的思考起来,谢珝真如此重视自己,其背后是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拉拢?
她已经被拉拢了,林翘相信这一点自己表现得足够明显,而且她的身份本来就很难和永嘉侯府,和谢氏一家子撕扯开来。
想到这里,林翘微笑着说起自己在家乡时听说的一件趣闻:“说起来,晚生年幼时曾听人说起过,一个商人到月午县中去与归化来的山民们做生意,发现她们虽然住在山里,却很重视保护当地的树木植被,因此除了到山上打柴来烧,更多时候喜欢向外县的人购买烧制好了的煤炭去用。”
“而那个商人就是个卖炭的,他某一日跟着买家去到他们宅子里,竟然发现在宅子不远处的一个山坳里头,有一处像是煤矿矿坑的模样,而山民只知烧炭,却不知如何辨识煤矿,更不懂得该如何开采,如何炮制。”
“那商人暗暗将此处记下,出了山,便集结起家人亲朋,要悄悄向月午县购买那处山坳,偷偷将煤炭开采了去,只是当时的月午县令并不好糊弄,商人们自家内部为了争夺更大的份额,不断内讧,反而露了行迹,叫县令借着那些商人们的行动,探清楚了矿藏所在,将之收归县中所有。”
“那处煤矿没有暴露在人们眼前时,就只是一片贫瘠的,无人问津的山坳而已;一朝被外人觉察了真相,便引来无数人的抢夺,甚至有人见自己夺不到煤矿,曾想过从山坳上方引水过来,干脆将它冲毁......”
“所幸那位县令心明眼亮,既能整治得了贪心不法的商人,也有手段将煤矿开采之权,留在自己的县中。”谢珝真没有丝毫犹豫地接上了话。
既然林翘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又以煤矿自喻,谢珝真知道自己可以说得更直白些了:“冠英,你可知晓自大盛开国以来,每一次次科举取士,上榜之人的身份都以世家子,勋贵子居多,寒门中虽也有贤才,但这贵寒之分,更胜于南北士子之别。”
“从太祖时起,朝廷屡次打压世家,在先帝朝时终见成效,到了本朝,陛下认为,咱们可以更进一步了。”
打压世家,断绝世家在土地上的根基,逼着他们不得不向京城聚集,而没了能固守百年的土地,再如何强盛的世家,最后也只会逐渐成为寻常的官僚之家,虽然依旧比平民人家起点更高权势更大,但没了可以藏匿兵马的私地,就最大程度上消灭了他们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可能。
对于那些开国时封赏下的,拥有封地的勋贵,每代大盛皇帝也是必然要打压削爵的,而那些虽然没有封地,但逐渐有了世家雏形并开始向对方靠拢的勋贵们,自然也逃不脱被打压的下场。
谢珝真每一次闹事,几乎都给了皇帝足够体面也有意思的借口,去处置朝野内外世家与勋贵们的根茎,而皇后薨逝时的那一次发作之后,整个大盛上下,残存的世家已经彻底没了抗拒皇帝的力量,以英国公府和育阳侯府为首的勋贵们也愈发溃败。
“......自科举之制创立以来,文人官僚之间,便出现许多以字迹、诗词取士点魁的佳话,擅长民生策论,而字迹寻常,不善吟诗作赋的,反而被压了一头,或许在于读书人看来,只要能读好圣贤书,识得圣人言,再加上几分才气,便有足够的资本去当官作宰了,但是本宫与陛下,还有几位老大人们,皆认为如此长久下去,于家国不利啊!”
在诗词书画这方面,天生拥有更多资源的贵族子弟们占据着比寻常寒门书生不止一倍的优势,更别说那些个人特征过于鲜明的卷子,总是能让人一眼辨出这是某某大人家的公子,某个地方文名斐然的大才子......
考官们就算没有被收买,也不欲行舞弊之事,但在对待与他们同处一个阶级的后辈时,总是更加宽容些的,毕竟分蛋糕的人已经够多了,何必再引入新鲜血液呢?几个老姓一直把持着,让家族后辈生生不息,叫这权柄一直留在自家,不更好吗?
他们的利益与不愿再看见权利固化在自己之外某个团体里的皇帝完全相反,而经过几代皇帝的不断操作之后,现在已经到达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想或许这位昭妃娘娘早对自己的真实身份有了猜测或者干脆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但她并没有揭穿,更没有明说,而是借着说鲁家姐妹们保护嫁妆铺子这事儿,在向林翘传递一个信号。
她知道林翘身份有问题,但她并不在乎,更不斥责,亦不反感,而是赞许的,支持的,再联系上皇帝离开之前,谢珝真以作弄“棒打鸳鸯”的林老爹为借口,为林翘求来一份意义十分暧昧不清的圣旨,将这些举动前后串联起来,林翘便可以得出一个答案。
她会保护自己。
她已经在为自己施加保护措施了。
这个认知让林翘忍不住有些动容,但在动容的同时,她又习惯性的思考起来,谢珝真如此重视自己,其背后是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拉拢?
她已经被拉拢了,林翘相信这一点自己表现得足够明显,而且她的身份本来就很难和永嘉侯府,和谢氏一家子撕扯开来。
想到这里,林翘微笑着说起自己在家乡时听说的一件趣闻:“说起来,晚生年幼时曾听人说起过,一个商人到月午县中去与归化来的山民们做生意,发现她们虽然住在山里,却很重视保护当地的树木植被,因此除了到山上打柴来烧,更多时候喜欢向外县的人购买烧制好了的煤炭去用。”
“而那个商人就是个卖炭的,他某一日跟着买家去到他们宅子里,竟然发现在宅子不远处的一个山坳里头,有一处像是煤矿矿坑的模样,而山民只知烧炭,却不知如何辨识煤矿,更不懂得该如何开采,如何炮制。”
“那商人暗暗将此处记下,出了山,便集结起家人亲朋,要悄悄向月午县购买那处山坳,偷偷将煤炭开采了去,只是当时的月午县令并不好糊弄,商人们自家内部为了争夺更大的份额,不断内讧,反而露了行迹,叫县令借着那些商人们的行动,探清楚了矿藏所在,将之收归县中所有。”
“那处煤矿没有暴露在人们眼前时,就只是一片贫瘠的,无人问津的山坳而已;一朝被外人觉察了真相,便引来无数人的抢夺,甚至有人见自己夺不到煤矿,曾想过从山坳上方引水过来,干脆将它冲毁......”
“所幸那位县令心明眼亮,既能整治得了贪心不法的商人,也有手段将煤矿开采之权,留在自己的县中。”谢珝真没有丝毫犹豫地接上了话。
既然林翘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又以煤矿自喻,谢珝真知道自己可以说得更直白些了:“冠英,你可知晓自大盛开国以来,每一次次科举取士,上榜之人的身份都以世家子,勋贵子居多,寒门中虽也有贤才,但这贵寒之分,更胜于南北士子之别。”
“从太祖时起,朝廷屡次打压世家,在先帝朝时终见成效,到了本朝,陛下认为,咱们可以更进一步了。”
打压世家,断绝世家在土地上的根基,逼着他们不得不向京城聚集,而没了能固守百年的土地,再如何强盛的世家,最后也只会逐渐成为寻常的官僚之家,虽然依旧比平民人家起点更高权势更大,但没了可以藏匿兵马的私地,就最大程度上消灭了他们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可能。
对于那些开国时封赏下的,拥有封地的勋贵,每代大盛皇帝也是必然要打压削爵的,而那些虽然没有封地,但逐渐有了世家雏形并开始向对方靠拢的勋贵们,自然也逃不脱被打压的下场。
谢珝真每一次闹事,几乎都给了皇帝足够体面也有意思的借口,去处置朝野内外世家与勋贵们的根茎,而皇后薨逝时的那一次发作之后,整个大盛上下,残存的世家已经彻底没了抗拒皇帝的力量,以英国公府和育阳侯府为首的勋贵们也愈发溃败。
“......自科举之制创立以来,文人官僚之间,便出现许多以字迹、诗词取士点魁的佳话,擅长民生策论,而字迹寻常,不善吟诗作赋的,反而被压了一头,或许在于读书人看来,只要能读好圣贤书,识得圣人言,再加上几分才气,便有足够的资本去当官作宰了,但是本宫与陛下,还有几位老大人们,皆认为如此长久下去,于家国不利啊!”
在诗词书画这方面,天生拥有更多资源的贵族子弟们占据着比寻常寒门书生不止一倍的优势,更别说那些个人特征过于鲜明的卷子,总是能让人一眼辨出这是某某大人家的公子,某个地方文名斐然的大才子......
考官们就算没有被收买,也不欲行舞弊之事,但在对待与他们同处一个阶级的后辈时,总是更加宽容些的,毕竟分蛋糕的人已经够多了,何必再引入新鲜血液呢?几个老姓一直把持着,让家族后辈生生不息,叫这权柄一直留在自家,不更好吗?
他们的利益与不愿再看见权利固化在自己之外某个团体里的皇帝完全相反,而经过几代皇帝的不断操作之后,现在已经到达了改革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