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陵此次回京,路途遥远,念在他腿病不便,圣上特赐下三天的休沐日,准许他歇够了再去早朝。
他回来时是独自骑驴入城,行李有专人落在后面慢慢运送——出门时身上本来没带什么细软,但在淮北搜罗了许多藏书,因此行李算来也有足足三车。
裴陵在家等候那人的音讯。第三日,一个年轻人驱着马车来到裴府门前,身后正是他心心念念的珍贵藏书。
接到仆从通报,裴陵亲自到门外将这年轻人迎了进来。两人一路携手并肩,款款而谈,亲密非常。
“君华,辛苦你走这一趟了。”
年轻人轻笑道:“先生不必客气,这些琐事本是弟子该做的。”
裴陵摇了摇头,语气微有无奈:“前次说好的,你我互相以表字相称,怎么还不忘执学生礼?你也忒固执了些。”
那人却坚持:“先生学识远胜于我,又是德高望重的前辈,怎好以平辈论交?弟子诚心拜服,先生莫要推辞。”
此人叫做顾含光,名义上是裴陵的弟子门生,其实亦师亦友,属忘年交。为人诚恳厚道,恬静淡泊,一心钻研学问,决不牵涉名利,最得老师的欢心。
五年前,他从湖南老家远道而来,拜谒裴陵。听说有同乡上门来访,裴陵自是十分欣悦,温和周到地接待了客人,不料竟与这人一见如故,攀谈许久,抵足而眠,从此便成为相交莫逆的好友。
裴陵在书院执教的那几年,他时常侍立在身侧,端茶倒水,递笔磨墨。有时裴陵不在,他便代替老师讲一会儿课。两人平时也会一同探讨书中精义。
裴陵把他看作好友,愿以平辈论交,顾含光却坚决推辞不受。
其实两人私下里并不像寻常师生那般僵硬死板,彼此打趣笑闹也是有的。只是顾含光始终不肯越了这层礼,人前人后,都坚持称他先生,执弟子礼。
那时裴陵已在东南名声鹊起,且是一郡长官,无数人想要一睹其风采,而顾含光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读书人。他俩相差二十余岁,在江湖上的名望地位不可一概而论。这声先生裴陵担得起,于对方也不算亏。可他不知为何就是替这人惋惜。
安贫乐道,荣辱不惊,他这学生颇有些颜回的风范。这样的人,本不该一世沉沦下僚,默默无闻的。
可若要劝他留心举业,专意仕途,裴陵又深觉不妥。他自己尚且在这官场中左支右绌难以维持,何况旁人。
顾含光此行还顺路捎来了另一位同乡的拜帖。那人是个乡村里的教书先生,因家境太过贫寒,凑不齐路费,听说顾含光要去京城拜见裴陵,便央求他带上自己的信,请他转达自己的处境和情志。
信上所述,桩桩件件尽是窘迫,读来字字恳切。裴陵深为感动,不敢怠慢,提笔认真写了封回信请他代交。
那个冬天寒冷非常。年关将近时,裴陵与他分别,十分不舍地目送他在大雪纷飞中艰难跋涉,一步步走远,消瘦身影逐渐消失在密密的厚重雪幕中。
第二年春,顾含光安排好家事,没了后顾之忧,再度从湖南赶到京城,侍立在老师身侧,嘘寒问暖。裴陵去哪里,他也跟随到哪里,几乎形影不离。
裴陵也逐渐习惯了有这么位弟子代替儿女陪在身边,若离了他,一时还总觉空落落的,像是少了些什么。
顾含光三番几次来访,也与府上的人混了个脸熟。尤其是裴陵的小女儿。十四岁的小姑娘,平日里娇娇怯怯不敢见人,在他面前却显得格外活泼。
他回来时是独自骑驴入城,行李有专人落在后面慢慢运送——出门时身上本来没带什么细软,但在淮北搜罗了许多藏书,因此行李算来也有足足三车。
裴陵在家等候那人的音讯。第三日,一个年轻人驱着马车来到裴府门前,身后正是他心心念念的珍贵藏书。
接到仆从通报,裴陵亲自到门外将这年轻人迎了进来。两人一路携手并肩,款款而谈,亲密非常。
“君华,辛苦你走这一趟了。”
年轻人轻笑道:“先生不必客气,这些琐事本是弟子该做的。”
裴陵摇了摇头,语气微有无奈:“前次说好的,你我互相以表字相称,怎么还不忘执学生礼?你也忒固执了些。”
那人却坚持:“先生学识远胜于我,又是德高望重的前辈,怎好以平辈论交?弟子诚心拜服,先生莫要推辞。”
此人叫做顾含光,名义上是裴陵的弟子门生,其实亦师亦友,属忘年交。为人诚恳厚道,恬静淡泊,一心钻研学问,决不牵涉名利,最得老师的欢心。
五年前,他从湖南老家远道而来,拜谒裴陵。听说有同乡上门来访,裴陵自是十分欣悦,温和周到地接待了客人,不料竟与这人一见如故,攀谈许久,抵足而眠,从此便成为相交莫逆的好友。
裴陵在书院执教的那几年,他时常侍立在身侧,端茶倒水,递笔磨墨。有时裴陵不在,他便代替老师讲一会儿课。两人平时也会一同探讨书中精义。
裴陵把他看作好友,愿以平辈论交,顾含光却坚决推辞不受。
其实两人私下里并不像寻常师生那般僵硬死板,彼此打趣笑闹也是有的。只是顾含光始终不肯越了这层礼,人前人后,都坚持称他先生,执弟子礼。
那时裴陵已在东南名声鹊起,且是一郡长官,无数人想要一睹其风采,而顾含光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读书人。他俩相差二十余岁,在江湖上的名望地位不可一概而论。这声先生裴陵担得起,于对方也不算亏。可他不知为何就是替这人惋惜。
安贫乐道,荣辱不惊,他这学生颇有些颜回的风范。这样的人,本不该一世沉沦下僚,默默无闻的。
可若要劝他留心举业,专意仕途,裴陵又深觉不妥。他自己尚且在这官场中左支右绌难以维持,何况旁人。
顾含光此行还顺路捎来了另一位同乡的拜帖。那人是个乡村里的教书先生,因家境太过贫寒,凑不齐路费,听说顾含光要去京城拜见裴陵,便央求他带上自己的信,请他转达自己的处境和情志。
信上所述,桩桩件件尽是窘迫,读来字字恳切。裴陵深为感动,不敢怠慢,提笔认真写了封回信请他代交。
那个冬天寒冷非常。年关将近时,裴陵与他分别,十分不舍地目送他在大雪纷飞中艰难跋涉,一步步走远,消瘦身影逐渐消失在密密的厚重雪幕中。
第二年春,顾含光安排好家事,没了后顾之忧,再度从湖南赶到京城,侍立在老师身侧,嘘寒问暖。裴陵去哪里,他也跟随到哪里,几乎形影不离。
裴陵也逐渐习惯了有这么位弟子代替儿女陪在身边,若离了他,一时还总觉空落落的,像是少了些什么。
顾含光三番几次来访,也与府上的人混了个脸熟。尤其是裴陵的小女儿。十四岁的小姑娘,平日里娇娇怯怯不敢见人,在他面前却显得格外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