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的篇幅不长,一个下午的时间,聂华灵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保罗安格尔端来两杯热咖啡,问起感想。

    “这本,跟市面上的以反思回忆、军营生活、战场烽火为题材的二战军事都不一样,侧重点在集体和个体,在人道主义上……”

    聂华灵语气里透着几分欣赏。

    “我也有同感。”

    保罗安格尔说:“我认为这个作者,值得一个国际协作计划的名额,你觉得呢?”

    聂华灵品着咖啡,点了下头。

    国际写作计划,是他们夫妻两人搞出来的,在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坊”的基础上,搞了個面向世界作家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邀请全球各地作家前往,每届为期4个月,相互交流,学习讨论。

    前几届都是他们夫妻自掏腰包,后来名气越做越大,很多企业、学校以及个人,特别是华人华侨,非常愿意慷慨解囊,捐钱资助。

    参加的作家最低要求是至少出过一本书,又因为聂华灵是华夏人,所以特别偏爱华夏作家,每年都会邀请宝岛、香江和内地的作家。

    比如,艾清、王朦、萧乾。

    当时也邀请过李尧堂和沈雁氷,但因为二老年事已高,只好作罢。

    “达令,你怎么了?”

    保罗安格尔把头探了过去。

    就见聂华灵盯着作者和译者简介,喃喃自语,“这个作者,我好像在哪里见到过?”

    “不会吧?”

    “这个作者和译者都来自华夏的燕京。”

    保罗安格尔说他们两个从未去过燕京,聂华灵不可能跟这个方言和白若雪见过面。

    “不不,我的意思是,我好像在别人的信里见到过这个人的名字,应该是见过!”

    说话间,聂华灵立刻翻箱倒柜。

    一摞摞的信件,被她分成好几类,一类是国外的,而香江、宝岛和内地,则归为同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