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六年腊月十三,钮祜禄氏亲祭东陵,于定陵前宣布,自明年起,所有对外公函皆以“□□”为国号,“大清帝国”国号对内保留,明年正旦改元“明圣”,是为“明圣元年”,除天干地支外,朝野民间,兼采公元纪年。
明圣元年正旦,母后神皇在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受禅同治、御极称帝,对外号称□□女皇陛下,对内则为大清帝国明圣皇帝。
逊位的同治帝被降封为皇子,迁居咸福宫幽闭,诸王大臣爵秩不改,依然延续了天道年间的统治秩序。
与此同时,明圣帝宣布大赦天下,因为对女主临朝公开表示异议的宗亲早在年前便已全部清洗,以奕訢为代表的获罪宗室皆被赏还爵位,明圣皇帝相对平稳的完成了朝代的更迭替换。
恭亲王奕訢谢恩上表,同时请旨,应赏予钮祜禄氏家族黄带子,为额亦都并穆扬阿以上六位先祖建立宗庙。
明圣帝很是满意,因降圣旨,赐福克京阿(钮祜禄氏祖父)一脉黄带子,额亦都一脉皆为红带子;额亦都由毅弘郡王晋尊“毅弘皇”,王福晋晋尊“毅弘后”,穆扬阿以上六代先祖皆如此封,唯一的特例是,穆扬阿的两位嫡妻都被追尊位“毅共后”,二后仅以徽号相别,早已被钮祜禄家族追认为正室的姜氏(钮祜禄氏生母)却被追封为“毅共显妃”,位列二后之右。
继室所出的毅郡王广科深感不安,主动提出,姜夫人已经是写入族谱的毅共郡王嫡福晋,理应追谥“后”位。
明圣帝不准,同时降旨,晋封广科为和硕亲王,命其世袭爵位,永远弗替;又起复恭亲王奕訢署理工部事务,主管钮祜禄氏七庙修建事宜。
然后,以“中法之战调度有功”为由,明圣帝并赐钟亲王、孚亲王“世袭罔替”恩典,大清的铁帽子亲王,因此激增到了十二人。
表面看来,相比勤劳国事的钟亲王奕诒,奕譓的世袭恩典明显出于明圣帝对他的个人偏爱,事实上,明圣帝之所以这样做,还是酬功的因素居多。
提出让同治迁居盛京,造成那拉氏的恐慌后,又不立刻付诸行动,反倒将南巡提上日程,这一切,都是孚亲王的计较,目的也简单,他要用这种方式逼迫背水一战的那拉氏亮出所有底牌。
首先,孚亲王没有将处心积虑挤进随驾名单的荣禄排除在外,这个人是那拉氏亲手提拔,又是获得“勤王密旨”的唯一实权人物!孚亲王把他安排成了随扈的主要责任将领之一。
南巡途中,奕譓利用暗自拿捏在手的投诚捻军余孽家眷,指使捻军头目携带重金潜入御船,以“求请招安”为名贿买荣禄在朝中为其说项,此举正中荣禄下怀,试探几回后便含糊应承了下来。
自忖良机难得的荣禄也打起了借刀杀人的主意,如果在行刺过程中把捻匪余孽牵扯进来,事发后这池水就更浑了,自己摆脱嫌疑的几率当然会大大增加,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
回京时还走水路,等到捻匪头目三上龙舟,孚亲王开始布置收网,禁军着手清洗潜入御船的东洋刺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荣禄登时傻眼:行动怎么突然提前了?
钮祜禄氏的坐船被凿沉,十数名蒙面杀手在犯驾行刺时被捕当场,埋伏岸边准备发难的容氏逆党悉数受缚,晤见捻军头领的荣禄被逮个正着,这可真正称得上是一次大获全胜的平叛行动了。
“捻军头目”自戕而死,荣禄要摆脱嫌疑,只能咬定是受了逆党蛊惑,对他们的事前谋划全不知情,奕譓这才使出撒手锏,迫使荣禄招认了谋刺圣驾的所有罪行。
事情办得顺利,明圣帝自然有所褒奖,奕譓因此越过两个哥哥,变成了大清的第十二位铁帽子亲王。
与此同时,因为打赢了对法战争,大清面临的外交环境也相对乐观。
出乎明圣帝的预料之外,继德俄之后,第一个承认女主登基的列强是大不列颠王国。
无利不起早,英国选择向明圣帝示好当然是有自己的苦衷的。
外交方面是盟国日本,刺客事件被清廷抓住把柄,明圣帝已经发布宣战诏书,以朝鲜为跳板,北洋水师炮击九州岛,打响了报仇雪恨的第一枪。
明圣元年正旦,母后神皇在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受禅同治、御极称帝,对外号称□□女皇陛下,对内则为大清帝国明圣皇帝。
逊位的同治帝被降封为皇子,迁居咸福宫幽闭,诸王大臣爵秩不改,依然延续了天道年间的统治秩序。
与此同时,明圣帝宣布大赦天下,因为对女主临朝公开表示异议的宗亲早在年前便已全部清洗,以奕訢为代表的获罪宗室皆被赏还爵位,明圣皇帝相对平稳的完成了朝代的更迭替换。
恭亲王奕訢谢恩上表,同时请旨,应赏予钮祜禄氏家族黄带子,为额亦都并穆扬阿以上六位先祖建立宗庙。
明圣帝很是满意,因降圣旨,赐福克京阿(钮祜禄氏祖父)一脉黄带子,额亦都一脉皆为红带子;额亦都由毅弘郡王晋尊“毅弘皇”,王福晋晋尊“毅弘后”,穆扬阿以上六代先祖皆如此封,唯一的特例是,穆扬阿的两位嫡妻都被追尊位“毅共后”,二后仅以徽号相别,早已被钮祜禄家族追认为正室的姜氏(钮祜禄氏生母)却被追封为“毅共显妃”,位列二后之右。
继室所出的毅郡王广科深感不安,主动提出,姜夫人已经是写入族谱的毅共郡王嫡福晋,理应追谥“后”位。
明圣帝不准,同时降旨,晋封广科为和硕亲王,命其世袭爵位,永远弗替;又起复恭亲王奕訢署理工部事务,主管钮祜禄氏七庙修建事宜。
然后,以“中法之战调度有功”为由,明圣帝并赐钟亲王、孚亲王“世袭罔替”恩典,大清的铁帽子亲王,因此激增到了十二人。
表面看来,相比勤劳国事的钟亲王奕诒,奕譓的世袭恩典明显出于明圣帝对他的个人偏爱,事实上,明圣帝之所以这样做,还是酬功的因素居多。
提出让同治迁居盛京,造成那拉氏的恐慌后,又不立刻付诸行动,反倒将南巡提上日程,这一切,都是孚亲王的计较,目的也简单,他要用这种方式逼迫背水一战的那拉氏亮出所有底牌。
首先,孚亲王没有将处心积虑挤进随驾名单的荣禄排除在外,这个人是那拉氏亲手提拔,又是获得“勤王密旨”的唯一实权人物!孚亲王把他安排成了随扈的主要责任将领之一。
南巡途中,奕譓利用暗自拿捏在手的投诚捻军余孽家眷,指使捻军头目携带重金潜入御船,以“求请招安”为名贿买荣禄在朝中为其说项,此举正中荣禄下怀,试探几回后便含糊应承了下来。
自忖良机难得的荣禄也打起了借刀杀人的主意,如果在行刺过程中把捻匪余孽牵扯进来,事发后这池水就更浑了,自己摆脱嫌疑的几率当然会大大增加,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
回京时还走水路,等到捻匪头目三上龙舟,孚亲王开始布置收网,禁军着手清洗潜入御船的东洋刺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荣禄登时傻眼:行动怎么突然提前了?
钮祜禄氏的坐船被凿沉,十数名蒙面杀手在犯驾行刺时被捕当场,埋伏岸边准备发难的容氏逆党悉数受缚,晤见捻军头领的荣禄被逮个正着,这可真正称得上是一次大获全胜的平叛行动了。
“捻军头目”自戕而死,荣禄要摆脱嫌疑,只能咬定是受了逆党蛊惑,对他们的事前谋划全不知情,奕譓这才使出撒手锏,迫使荣禄招认了谋刺圣驾的所有罪行。
事情办得顺利,明圣帝自然有所褒奖,奕譓因此越过两个哥哥,变成了大清的第十二位铁帽子亲王。
与此同时,因为打赢了对法战争,大清面临的外交环境也相对乐观。
出乎明圣帝的预料之外,继德俄之后,第一个承认女主登基的列强是大不列颠王国。
无利不起早,英国选择向明圣帝示好当然是有自己的苦衷的。
外交方面是盟国日本,刺客事件被清廷抓住把柄,明圣帝已经发布宣战诏书,以朝鲜为跳板,北洋水师炮击九州岛,打响了报仇雪恨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