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李虎考虑良久,断然决定陈兵榆关,准备南下作战。
义军从大山会盟到现在,实力都是打出来的。没有实力的时候,胆子贼大,整天想办法打仗以壮大实力,如今有实力了,反而瞻前顾后,总想保存实力。其实,越想保存实力,越是保不住,还是豁出性命来打方为上策,但是这件事现在不能说,要绝对保密。
在座四个人,李虎是义军总帅,董小丑和罗青汉为左右副总帅,铁鹰的官职也改了,现在是义军都监。为了保密,四个人决定南下作战一事秘而不宣,先把军队调动到位,同时把粮草武器通过海路运到润州,准备随时进攻。
马扩先行禀奏辽东之行的经过,详细说明了辽东形势,并附上辽东义军总帅李虎的书信。
皇帝急召马扩问询。他最关心的还是辽金议和。
马扩如实禀奏。从各种迹象上来判断,辽金两国存在议和成功的可能,而之所以有这种可能性,都是因为辽东义军的突然崛起。随着辽东义军的崛起,辽东有了第三股势力,这股势力不管倒向任何一方,都将直接改变辽东的局面。侥幸的是,李虎和辽东义军都是汉人,他们期盼回归天朝,愿意投奔大宋,愿意为大宋冲锋陷阵,收复故土。
马扩这番话让皇帝沉思良久,随即请来蔡京、高俅等大臣商议此事。
马扩辽东之行收获颇丰,不但搞清楚了辽东目前形势,也带回来一个意外之喜,那就是李虎和辽东义军。
辽东义军的事,大家早就知道。而李虎的事却是上次马扩出使金国回来之后说的,这件事从金国使者的嘴里也得到了证实,但因为李虎不过是一股反贼而已,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注意。
这次不一样了,从马扩的奏章中可以看到。李虎从上京道突围南下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实力越打越大,如今不但在黑山一带站住脚,还拥有十一个州县,十几万大军。几百艘战船,近百万人口,如此实力,虽然不足以与辽国、金国抗衡,但可以影响到辽东局势,地确可以称之为辽东第三股势力。零点看书
从李虎的书信中。皇帝和大臣们都能感受到他期待回归大宋的迫切心情。
那么,大宋是不是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
大宋需要收复故土,这是祖祖辈辈的夙愿,闹得风风雨雨的王安石变法说起来是强国,其实最根本地目的就是收复故土。大宋人为了收复故土,从建国那一天起。至今努力了两百多年,如今希望就在眼前,岂肯轻言放弃?
皇帝的父亲,就是神宗皇帝曾在生前说过一句话。若有人收复燕云,皇家将册封此人为
这句话皇帝一直记在心里,如果李虎能收复燕云,带着燕云回归大宋,朕绝不吝啬,朕就封他一个王,给他一个藩镇。
大臣们都不敢说话,皇帝已经把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
收复燕云是世世代代的夙愿,但自澶渊之盟后。大宋还背上了强烈的屈辱感。皇帝既然决心洗雪前耻,那这事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澶渊之盟是在大宋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签订地。当时的真宗皇帝和主战派大臣寇准为了赢得和平,和契丹人订立了这一盟约。依照盟约,宋辽兄弟之国,以白沟为国界,宋每年给大辽三十万岁币,后来发生变故增加到每年五十万岁币。
说实话,这点钱对大宋来说不算什么。当时大宋年财赋收入超过一亿五千万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需要耗费三千万贯。一年五十万岁币换取和平,其中利弊得失,一目了然。
但是,这个盟约某种程度上是对契丹人强大武力的屈服,契丹人因此瞧不起大宋人,这对于以华夏正统、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宋君臣们来说,其屈辱感之强烈可想而知。
这么多年了,大家所以能忍受,一方面是因为五十万岁币和动辄上千万的军费比起来,微不足道,另外更重要地原因是,即使花费了浩大军费,也没人承担得起战败的罪责,更承担不起武将们功高盖主、尾大不掉的后果。
李虎考虑良久,断然决定陈兵榆关,准备南下作战。
义军从大山会盟到现在,实力都是打出来的。没有实力的时候,胆子贼大,整天想办法打仗以壮大实力,如今有实力了,反而瞻前顾后,总想保存实力。其实,越想保存实力,越是保不住,还是豁出性命来打方为上策,但是这件事现在不能说,要绝对保密。
在座四个人,李虎是义军总帅,董小丑和罗青汉为左右副总帅,铁鹰的官职也改了,现在是义军都监。为了保密,四个人决定南下作战一事秘而不宣,先把军队调动到位,同时把粮草武器通过海路运到润州,准备随时进攻。
马扩先行禀奏辽东之行的经过,详细说明了辽东形势,并附上辽东义军总帅李虎的书信。
皇帝急召马扩问询。他最关心的还是辽金议和。
马扩如实禀奏。从各种迹象上来判断,辽金两国存在议和成功的可能,而之所以有这种可能性,都是因为辽东义军的突然崛起。随着辽东义军的崛起,辽东有了第三股势力,这股势力不管倒向任何一方,都将直接改变辽东的局面。侥幸的是,李虎和辽东义军都是汉人,他们期盼回归天朝,愿意投奔大宋,愿意为大宋冲锋陷阵,收复故土。
马扩这番话让皇帝沉思良久,随即请来蔡京、高俅等大臣商议此事。
马扩辽东之行收获颇丰,不但搞清楚了辽东目前形势,也带回来一个意外之喜,那就是李虎和辽东义军。
辽东义军的事,大家早就知道。而李虎的事却是上次马扩出使金国回来之后说的,这件事从金国使者的嘴里也得到了证实,但因为李虎不过是一股反贼而已,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注意。
这次不一样了,从马扩的奏章中可以看到。李虎从上京道突围南下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实力越打越大,如今不但在黑山一带站住脚,还拥有十一个州县,十几万大军。几百艘战船,近百万人口,如此实力,虽然不足以与辽国、金国抗衡,但可以影响到辽东局势,地确可以称之为辽东第三股势力。零点看书
从李虎的书信中。皇帝和大臣们都能感受到他期待回归大宋的迫切心情。
那么,大宋是不是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
大宋需要收复故土,这是祖祖辈辈的夙愿,闹得风风雨雨的王安石变法说起来是强国,其实最根本地目的就是收复故土。大宋人为了收复故土,从建国那一天起。至今努力了两百多年,如今希望就在眼前,岂肯轻言放弃?
皇帝的父亲,就是神宗皇帝曾在生前说过一句话。若有人收复燕云,皇家将册封此人为
这句话皇帝一直记在心里,如果李虎能收复燕云,带着燕云回归大宋,朕绝不吝啬,朕就封他一个王,给他一个藩镇。
大臣们都不敢说话,皇帝已经把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
收复燕云是世世代代的夙愿,但自澶渊之盟后。大宋还背上了强烈的屈辱感。皇帝既然决心洗雪前耻,那这事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澶渊之盟是在大宋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签订地。当时的真宗皇帝和主战派大臣寇准为了赢得和平,和契丹人订立了这一盟约。依照盟约,宋辽兄弟之国,以白沟为国界,宋每年给大辽三十万岁币,后来发生变故增加到每年五十万岁币。
说实话,这点钱对大宋来说不算什么。当时大宋年财赋收入超过一亿五千万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需要耗费三千万贯。一年五十万岁币换取和平,其中利弊得失,一目了然。
但是,这个盟约某种程度上是对契丹人强大武力的屈服,契丹人因此瞧不起大宋人,这对于以华夏正统、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宋君臣们来说,其屈辱感之强烈可想而知。
这么多年了,大家所以能忍受,一方面是因为五十万岁币和动辄上千万的军费比起来,微不足道,另外更重要地原因是,即使花费了浩大军费,也没人承担得起战败的罪责,更承担不起武将们功高盖主、尾大不掉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