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连喘大气的也没有。
因为袁世凯袁大总统的心情不好,这种时候没人会去自找没趣。
本来,袁大总统的心情是挺不错的,就在昨天,袁大总统正式签署了中美、中德建交条约,革命之后建立的“中华民国”终于得到了正式承认,而且是两个列强国家的承认,这足以奠定袁大总统“外交奇才”的地位。
但是总统先生的好心情被一张电报纸给压抑了。
电报是湖北的共和军总司令赵北赵振华从武汉拍来的,现在那张电报抄稿就攥在袁大总统的手里,虽然已经快被捏成了团,但袁大总统始终没有对这电报表任何评论,就这么铁青着脸坐在会议室的那张虎皮大椅上。
不用问也知道,那电报上的内容绝对不是袁大总统愿意看到的。
不知过了多久,袁大总统才解除了僵硬的坐姿。
“唉。”
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是,袁大总统并没有火,而仅仅只是叹了口气,重重的叹了口气。
“这个赵北,果然是个不知轻重的莽夫。一连五封电报过去,可他就是不来述职。视中枢命令为无物,跋扈,若是别人有样学样,各省的实力派不是就成军阀了么?中枢号令不行,地方强人跋扈,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袁大总统地话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愤怒。这屋里地气氛也更凝重了。
这里原是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后来成了袁世凯地“全权摄政大臣公署”。清室退位之后。又换了招牌。现在是共和中国地“大总统府”。由于《辛丑条约》禁止中国在天津驻军。因此。护卫总统府地实际上是一支装备大炮地“警察”部队。
当然。这里只是袁世凯暂时地驻跸地而已。袁世凯属意地总统府驻地还是北京城。其实他很想将紫禁城改建一下。变为总统府地。但由于南方革命派已抢先一步将紫禁城宣布为“博物院”。成了公众场所。结果这紫禁城就不能搬过去了。
虽然紫禁城住不了。但北京是明清两朝古都。有王气象。仍是定都选地。袁世凯原本是打算派人立即去北京打前站。挑地方做正式总统府地。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南方地革命党正卖力地叫嚷迁都福州。对于革命党地心思。久历宦海地袁世凯还是看得明白地。北方才是袁氏地根本所在。南方却是革命党地地盘。去了南方。就等于是虎落平阳。袁世凯不上当。坚决不去福州。也不去杭州。同时也放慢了回北京地步伐。仍旧坐镇天津。给革命党一个下马威。但也没有完全撕破脸皮。留下转|u余地。
当初推举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地时候。同盟会和光复会就提出迁都福州地件。只是由于孤掌难鸣。只好将此事放在制宪会议上解决。“建国战争”爆后。制宪会议出于全局考虑。曾提出动议。建议仍旧定都北京。但被同盟会和光复会联合其他南方代表否决。所以。现在虽然制宪会议已确定了国名。但是这国都至今没有定下来。
据袁世凯得到地可靠消息。同盟会与光复会正在秘密商议合并之事。将来组成一个大党。试图通过议员选举取得议会多数。以便牵制大总统权利。对此。袁世凯非常警惕。随即通过英国公使朱尔典联络列强公使团。由公使团出面。借口《辛丑条约》上规定地外交条款。联合向制宪会议施加外交压力。宣称。如果不定都北京地话。列强将不予承认共和政府。
列强的施压起到了效果,制宪会议妥协了,将定都一事暂时搁置,待国会成立之后再说。就在袁世凯长嘘口气,派人去北京勘验总统府时,却突然传来日本长江派遣舰队制造蕲州惨案地消息,惊得袁世凯目瞪口呆,本打算通电,谴责日本舰队的暴行,但却遭到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强烈反对。
朱尔典的理由非常充分:第一,这并不是单方面的屠杀,而是一次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在交战中,不仅共和军方面有伤亡,日本方面也有水兵伤亡;第二,日本是英国的盟国,谴责日本就等于谴责英国盟友,英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理,赵北是个“土匪头子”,可以不必考虑中英两国地关系,但袁世凯作为堂堂共和中华的大总统,完全有责任维护中英两国的“多年友谊”,以免影响了中英两国建交。
朱尔典的话里不仅带着威胁,而且还透露出一个重要细节:日本舰队的行动很有可能是取得了英国政府谅解地,不管是事先还是事后,总而言之,蕲州事变不会影响英国与日本两国的友好关系。
一个日本已经是惹不起地小列强,再加上一个老牌列强英国,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招惹地,于是,作为共和临时政府的大总统,袁世凯在这件事上出人意料地保持了沉默,不过他的沉默没有保持几天,当美国和德国宣布与民国正式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之后,这国际局势急转直下,法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巴西、墨西哥、英国等国也跟着宣布承认中华民国,袁世凯的总统地位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已不必再唯英国马是瞻。
面对一派大好的国际局势,面对国人的群情汹汹,袁世凯打破沉默,以总统身份拍通电,慰问蕲州惨案中的死伤家属,并表示将派出正式调查团前往事地点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将递交相关国家与国际团体,使蕲州事变真相大白于天下。
就在立宪派报纸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时候,共和军总司令赵北的“春分通电”轰然炸响,一举将风头夺了过去,袁世凯的通电迅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因为袁世凯袁大总统的心情不好,这种时候没人会去自找没趣。
本来,袁大总统的心情是挺不错的,就在昨天,袁大总统正式签署了中美、中德建交条约,革命之后建立的“中华民国”终于得到了正式承认,而且是两个列强国家的承认,这足以奠定袁大总统“外交奇才”的地位。
但是总统先生的好心情被一张电报纸给压抑了。
电报是湖北的共和军总司令赵北赵振华从武汉拍来的,现在那张电报抄稿就攥在袁大总统的手里,虽然已经快被捏成了团,但袁大总统始终没有对这电报表任何评论,就这么铁青着脸坐在会议室的那张虎皮大椅上。
不用问也知道,那电报上的内容绝对不是袁大总统愿意看到的。
不知过了多久,袁大总统才解除了僵硬的坐姿。
“唉。”
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是,袁大总统并没有火,而仅仅只是叹了口气,重重的叹了口气。
“这个赵北,果然是个不知轻重的莽夫。一连五封电报过去,可他就是不来述职。视中枢命令为无物,跋扈,若是别人有样学样,各省的实力派不是就成军阀了么?中枢号令不行,地方强人跋扈,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袁大总统地话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愤怒。这屋里地气氛也更凝重了。
这里原是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后来成了袁世凯地“全权摄政大臣公署”。清室退位之后。又换了招牌。现在是共和中国地“大总统府”。由于《辛丑条约》禁止中国在天津驻军。因此。护卫总统府地实际上是一支装备大炮地“警察”部队。
当然。这里只是袁世凯暂时地驻跸地而已。袁世凯属意地总统府驻地还是北京城。其实他很想将紫禁城改建一下。变为总统府地。但由于南方革命派已抢先一步将紫禁城宣布为“博物院”。成了公众场所。结果这紫禁城就不能搬过去了。
虽然紫禁城住不了。但北京是明清两朝古都。有王气象。仍是定都选地。袁世凯原本是打算派人立即去北京打前站。挑地方做正式总统府地。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南方地革命党正卖力地叫嚷迁都福州。对于革命党地心思。久历宦海地袁世凯还是看得明白地。北方才是袁氏地根本所在。南方却是革命党地地盘。去了南方。就等于是虎落平阳。袁世凯不上当。坚决不去福州。也不去杭州。同时也放慢了回北京地步伐。仍旧坐镇天津。给革命党一个下马威。但也没有完全撕破脸皮。留下转|u余地。
当初推举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地时候。同盟会和光复会就提出迁都福州地件。只是由于孤掌难鸣。只好将此事放在制宪会议上解决。“建国战争”爆后。制宪会议出于全局考虑。曾提出动议。建议仍旧定都北京。但被同盟会和光复会联合其他南方代表否决。所以。现在虽然制宪会议已确定了国名。但是这国都至今没有定下来。
据袁世凯得到地可靠消息。同盟会与光复会正在秘密商议合并之事。将来组成一个大党。试图通过议员选举取得议会多数。以便牵制大总统权利。对此。袁世凯非常警惕。随即通过英国公使朱尔典联络列强公使团。由公使团出面。借口《辛丑条约》上规定地外交条款。联合向制宪会议施加外交压力。宣称。如果不定都北京地话。列强将不予承认共和政府。
列强的施压起到了效果,制宪会议妥协了,将定都一事暂时搁置,待国会成立之后再说。就在袁世凯长嘘口气,派人去北京勘验总统府时,却突然传来日本长江派遣舰队制造蕲州惨案地消息,惊得袁世凯目瞪口呆,本打算通电,谴责日本舰队的暴行,但却遭到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强烈反对。
朱尔典的理由非常充分:第一,这并不是单方面的屠杀,而是一次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在交战中,不仅共和军方面有伤亡,日本方面也有水兵伤亡;第二,日本是英国的盟国,谴责日本就等于谴责英国盟友,英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理,赵北是个“土匪头子”,可以不必考虑中英两国地关系,但袁世凯作为堂堂共和中华的大总统,完全有责任维护中英两国的“多年友谊”,以免影响了中英两国建交。
朱尔典的话里不仅带着威胁,而且还透露出一个重要细节:日本舰队的行动很有可能是取得了英国政府谅解地,不管是事先还是事后,总而言之,蕲州事变不会影响英国与日本两国的友好关系。
一个日本已经是惹不起地小列强,再加上一个老牌列强英国,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招惹地,于是,作为共和临时政府的大总统,袁世凯在这件事上出人意料地保持了沉默,不过他的沉默没有保持几天,当美国和德国宣布与民国正式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之后,这国际局势急转直下,法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巴西、墨西哥、英国等国也跟着宣布承认中华民国,袁世凯的总统地位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已不必再唯英国马是瞻。
面对一派大好的国际局势,面对国人的群情汹汹,袁世凯打破沉默,以总统身份拍通电,慰问蕲州惨案中的死伤家属,并表示将派出正式调查团前往事地点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将递交相关国家与国际团体,使蕲州事变真相大白于天下。
就在立宪派报纸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时候,共和军总司令赵北的“春分通电”轰然炸响,一举将风头夺了过去,袁世凯的通电迅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