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高加索战争
如果要问194o年夏季国际事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的话,那么标准答案或许是两个,一个是德国入侵南斯拉夫,而另一个则是“高加索战争”爆。
“高加索战争”,这不仅是中国报纸对这场战争的称呼,同时也是苏联官方对这场大规模局部战争的称呼,显然,无论是中国方面,还是苏联方面,都尽量避免使这场战争带上中苏战争的色彩,在中国方面看来,这场围绕着“驱逐入侵伊朗的苏联干涉军”的对苏战争并不是针对苏联人民的,而只是亚洲国家行使集体防卫权的自卫战争,只要苏联干涉军撤出伊朗领土,那么中**队和亚洲各国联军就会立即“主动而迅的结束冲突”,绝对不会继续深入苏联领土,至于苏联方面,则尽量淡化这场战争的全局色彩,避免使“某些国家”认为中国已经向苏联全面开战了,也正因此,无论是交战的哪一方,都称这场战争为“高加索战争”。
但是美国舆论不这么看,美国的多数报纸都将这场“高加索战争”称之为“中苏战争”,因为在美国记者看来,这场战争的一方是苏联,而另一方就是中国,至于那些所谓的“亚洲盟军”,根本就是陪衬角色,上不了台面,真正主导这场战争走向的其实就是中国。
也有少数美国报纸坚持“高加索战争”的称谓,因为从194o年8月19日战争以中国空军突袭巴库为开端算起的话,到现在,194o年8月26日,战争已经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而战场却仍然局限在伊朗境内、高加索山脉南北这一小片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高加索战争”的称谓更为合适一些。
更为重要的是,“亚细亚解放阵线”布公告,宣布了这场战争所要达到的目标,那就是“恢复伊朗的独立与主权”、“驱逐苏联干涉军”,而只要苏联政府主动撤退仍旧滞留在伊朗境内的武装部队,并停止支持敌视伊朗合法政府的部落武装,那么“亚细亚解放阵线”就会立即停止攻击,并从已经占领的高加索地区的苏联领土撤军。
无论如何称谓这场中国主导的对苏战争,一个基本事实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从战争一开始,到现在,苏联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极为糟糕,可以说糟糕透顶。
一般而言,在6军强国眼里,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以及那几个中亚小国的6军战斗力是很虚弱的,但是,当“高加索战争”爆之后,这些国家的6军部队却在高加索山区进展迅,几乎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向苏联国土纵深推进了一百公里,当地是山区,不便于装甲部队作战,所以参战的基本上都是步兵和空军,而中国6军参战部队也以山地步兵为主,缺乏重型装备,可是就是这样一支亚洲联军,居然迅击败当地的苏联守军,并将前线推进到了巴库市郊,而且已经占领了第比利斯。
苏军在高加索战场的表现已经非常糟糕,可是如果再与伊朗战场的苏军一比的话,那么高加索战场的苏军至少还可以打几次局部反攻,而伊朗战场的苏军实际上已经被围困在德黑兰、大不里士等几座城市里了,进不能攻,退不能撤,全军覆灭就在眼前了。
苏联军队在这场“高加索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世界各军事强国看得目瞪口呆,虽然苏联政府极力强调伊朗战场苏军的失利是因为中国装甲部队派遣了最精锐的部队参战所致,而高加索前线的失利则是当地的分离主义分子“叛变”的结果,但是问题在于,欧美各国政府都坚持认为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在斯大林主持的肃反中遭到了严重削弱,所以才会败得如此迅,在战争中,苏联军队所表现出的指挥不灵、后勤混乱等种种缺陷让欧美各国深感震惊。
虽然苏联士兵英勇顽强,但是他们的指挥官显然缺乏足够的而且合格的基本军事素质,这并不奇怪,斯大林主持的肃反使苏联军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失去了大批合格的中高级指挥员,自从图哈切夫斯基被以“叛徒”、“间谍”的名义枪毙之后,苏联军队就再也不是肃反运动中的避风港了,没有哪个军官可以在肃反人员的审问下保持缄默,所以,当一个苏联的师长被逮捕之后,他手下的旅长、团长、营长也很快会成为“叛徒”、“间谍”而遭到逮捕和审问,并很快被处决。
这些中高级指挥员的消失使苏联军队变成了实际上的“乌合之众”,对付一下小国或许可以,但是应对像“高加索战争”这样烈度的高强度战争时就立刻表现出了乌合之众的本色,苏军指挥不灵的背后实际上是士气低落,这从第比利斯战役就可以看出来,那场战役结束之后,“亚解阵”宣布俘虏苏军十万人,虽然对于这一数字,苏联政府坚决予以否认,但是欧美各国政府却从中**方公布的战地影象资料中看到了那一眼望不到边的俘虏队列。
事实已经很清楚了,在中**队的雷霆一击面前,在亚洲联军的猛烈攻击面前,苏联的武装力量已经被人扒光了最后的一片遮羞布,赤条条的站在了世界面前,并在德国、意大利的贪婪目光下瑟瑟抖。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苏联政府不愿意将这场战争称之为“中苏战争”了,苏联政府最担心的就是战争扩大化,最终演变为中国与苏联的全面战争,并进而招来德国的突然攻击,苏联政府非常清楚,它与德国签署的那份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个心理安慰而已,如果国际形势生剧烈变化,德国纳粹随时会撕毁条约的,毕竟,在国家利益面前是没有道义的地位的,苏联在前不久也刚刚撕毁了一份与盟国签订的同盟条约。
苏联政府非常希望将这场“高加索战争”局限于伊朗和高加索战场,那样的话,或许可以避免使战争演变为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全面战争,避免招来欧洲的恶狼,一个来自东方的猛虎已经够苏联政府头疼的了,它无法抵挡同时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猛烈进攻。
无论如何,必须尽快结束这场危险的战争,苏联政府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寻求体面结束战争的办法,一方面,苏联政府通过中立国政府向中国政府转达停战的意向,另一方面,苏联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准备迎击“亚解阵”的下一轮猛烈攻势,毕竟,苏联的国防力量不能成为国际笑柄,苏联最高领袖已经下达了死命令,这个命令只有一句话:绝对不许撤退
或许是苏联最高领袖的这道死命令起到了一些作用,第比利斯战役结束之后,高加索前线就逐渐稳定下来,从表面上看,苏联军队抵挡住了亚洲联军的第一轮攻势,稳住了阵脚,而亚洲联军方面也似乎在后勤供应上生了问题,不得不停止前进,等待补给,但是如果认真的分析一下现在的交战双方的战场态势的话,就不难现,苏军的颓势并没有因为巴库反击战的胜利而得到根本扭转,由于第比利斯已经被亚洲联军攻占,他们随时可以在休整之后直扑北边的格罗兹尼或者是克拉斯诺达尔,直接威胁伏尔加河下游的工业重镇罗斯托夫,如果亚洲联军采用这个战略进攻路线的话,那么巴库能否守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一旦罗斯托夫陷落敌手,整个北高加索地区就已经在实际上失去战略价值了,巴库的苏军要么在口袋扎紧之前北撤,要么干脆就在巴库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高加索战争”的主动权依旧不在苏联手中,这个主动权依旧掌握在中国和亚洲联军的手中,而下一步,亚洲联军会采取什么战略呢?这很值得探究。
一方面,中国已经宣布,将继续加大对伊朗战场的兵力投入,同时协助土库曼苏维埃共和国的“君宪派武装”进攻该国都,以夺取该国政权,另一方面,亚解阵也宣布,将再增加高加索战场的盟军力量,而不久之后,来自缅甸、印度、孟加拉、马来亚、锡兰、巴勒斯坦的军队也将出现在高加索战场,届时,参加这场对苏战争的亚洲国家将达到二十个之多。
面对二十国联军的强大攻击,苏联政府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要么撤退巴库的那数十万苏联6军精锐,将他们北调罗斯托夫,以保卫罗斯托夫和斯大林格勒,要么从中亚军区调集更多兵力,全力防守巴库防线,并适时在北高加索地区动一场规模浩大的反攻,将已经占领了苏联南部领土的外**队全部赶出去,并在可能的情况之下翻越高加索山脉,营救那些被困在伊朗北部的二十余万苏联6军。
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战略选择,如果从中亚军区抽调部队的话,那么乌拉尔河防线就会遭到严重削弱,而中国驻中亚的6军部队将很乐于看到这一幕,谁也不能保证中国6军不会趁机越过乌拉尔河防线,从里海北岸攻击古里耶夫西边的工业中心斯大林格勒。
面对这一艰难抉择,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陷入了极度的忧虑中,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连许多天都不愿意多说话,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打算做什么,直到194o年8月27日下午,一位将军被斯大林召到了办公室里,这位苏联将军名叫朱可夫,就在当天深夜,这位朱可夫将军乘坐一架军用飞机离开了莫斯科,去向不明。
如果要问194o年夏季国际事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的话,那么标准答案或许是两个,一个是德国入侵南斯拉夫,而另一个则是“高加索战争”爆。
“高加索战争”,这不仅是中国报纸对这场战争的称呼,同时也是苏联官方对这场大规模局部战争的称呼,显然,无论是中国方面,还是苏联方面,都尽量避免使这场战争带上中苏战争的色彩,在中国方面看来,这场围绕着“驱逐入侵伊朗的苏联干涉军”的对苏战争并不是针对苏联人民的,而只是亚洲国家行使集体防卫权的自卫战争,只要苏联干涉军撤出伊朗领土,那么中**队和亚洲各国联军就会立即“主动而迅的结束冲突”,绝对不会继续深入苏联领土,至于苏联方面,则尽量淡化这场战争的全局色彩,避免使“某些国家”认为中国已经向苏联全面开战了,也正因此,无论是交战的哪一方,都称这场战争为“高加索战争”。
但是美国舆论不这么看,美国的多数报纸都将这场“高加索战争”称之为“中苏战争”,因为在美国记者看来,这场战争的一方是苏联,而另一方就是中国,至于那些所谓的“亚洲盟军”,根本就是陪衬角色,上不了台面,真正主导这场战争走向的其实就是中国。
也有少数美国报纸坚持“高加索战争”的称谓,因为从194o年8月19日战争以中国空军突袭巴库为开端算起的话,到现在,194o年8月26日,战争已经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而战场却仍然局限在伊朗境内、高加索山脉南北这一小片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高加索战争”的称谓更为合适一些。
更为重要的是,“亚细亚解放阵线”布公告,宣布了这场战争所要达到的目标,那就是“恢复伊朗的独立与主权”、“驱逐苏联干涉军”,而只要苏联政府主动撤退仍旧滞留在伊朗境内的武装部队,并停止支持敌视伊朗合法政府的部落武装,那么“亚细亚解放阵线”就会立即停止攻击,并从已经占领的高加索地区的苏联领土撤军。
无论如何称谓这场中国主导的对苏战争,一个基本事实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从战争一开始,到现在,苏联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极为糟糕,可以说糟糕透顶。
一般而言,在6军强国眼里,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以及那几个中亚小国的6军战斗力是很虚弱的,但是,当“高加索战争”爆之后,这些国家的6军部队却在高加索山区进展迅,几乎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向苏联国土纵深推进了一百公里,当地是山区,不便于装甲部队作战,所以参战的基本上都是步兵和空军,而中国6军参战部队也以山地步兵为主,缺乏重型装备,可是就是这样一支亚洲联军,居然迅击败当地的苏联守军,并将前线推进到了巴库市郊,而且已经占领了第比利斯。
苏军在高加索战场的表现已经非常糟糕,可是如果再与伊朗战场的苏军一比的话,那么高加索战场的苏军至少还可以打几次局部反攻,而伊朗战场的苏军实际上已经被围困在德黑兰、大不里士等几座城市里了,进不能攻,退不能撤,全军覆灭就在眼前了。
苏联军队在这场“高加索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世界各军事强国看得目瞪口呆,虽然苏联政府极力强调伊朗战场苏军的失利是因为中国装甲部队派遣了最精锐的部队参战所致,而高加索前线的失利则是当地的分离主义分子“叛变”的结果,但是问题在于,欧美各国政府都坚持认为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在斯大林主持的肃反中遭到了严重削弱,所以才会败得如此迅,在战争中,苏联军队所表现出的指挥不灵、后勤混乱等种种缺陷让欧美各国深感震惊。
虽然苏联士兵英勇顽强,但是他们的指挥官显然缺乏足够的而且合格的基本军事素质,这并不奇怪,斯大林主持的肃反使苏联军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失去了大批合格的中高级指挥员,自从图哈切夫斯基被以“叛徒”、“间谍”的名义枪毙之后,苏联军队就再也不是肃反运动中的避风港了,没有哪个军官可以在肃反人员的审问下保持缄默,所以,当一个苏联的师长被逮捕之后,他手下的旅长、团长、营长也很快会成为“叛徒”、“间谍”而遭到逮捕和审问,并很快被处决。
这些中高级指挥员的消失使苏联军队变成了实际上的“乌合之众”,对付一下小国或许可以,但是应对像“高加索战争”这样烈度的高强度战争时就立刻表现出了乌合之众的本色,苏军指挥不灵的背后实际上是士气低落,这从第比利斯战役就可以看出来,那场战役结束之后,“亚解阵”宣布俘虏苏军十万人,虽然对于这一数字,苏联政府坚决予以否认,但是欧美各国政府却从中**方公布的战地影象资料中看到了那一眼望不到边的俘虏队列。
事实已经很清楚了,在中**队的雷霆一击面前,在亚洲联军的猛烈攻击面前,苏联的武装力量已经被人扒光了最后的一片遮羞布,赤条条的站在了世界面前,并在德国、意大利的贪婪目光下瑟瑟抖。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苏联政府不愿意将这场战争称之为“中苏战争”了,苏联政府最担心的就是战争扩大化,最终演变为中国与苏联的全面战争,并进而招来德国的突然攻击,苏联政府非常清楚,它与德国签署的那份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个心理安慰而已,如果国际形势生剧烈变化,德国纳粹随时会撕毁条约的,毕竟,在国家利益面前是没有道义的地位的,苏联在前不久也刚刚撕毁了一份与盟国签订的同盟条约。
苏联政府非常希望将这场“高加索战争”局限于伊朗和高加索战场,那样的话,或许可以避免使战争演变为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全面战争,避免招来欧洲的恶狼,一个来自东方的猛虎已经够苏联政府头疼的了,它无法抵挡同时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猛烈进攻。
无论如何,必须尽快结束这场危险的战争,苏联政府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寻求体面结束战争的办法,一方面,苏联政府通过中立国政府向中国政府转达停战的意向,另一方面,苏联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准备迎击“亚解阵”的下一轮猛烈攻势,毕竟,苏联的国防力量不能成为国际笑柄,苏联最高领袖已经下达了死命令,这个命令只有一句话:绝对不许撤退
或许是苏联最高领袖的这道死命令起到了一些作用,第比利斯战役结束之后,高加索前线就逐渐稳定下来,从表面上看,苏联军队抵挡住了亚洲联军的第一轮攻势,稳住了阵脚,而亚洲联军方面也似乎在后勤供应上生了问题,不得不停止前进,等待补给,但是如果认真的分析一下现在的交战双方的战场态势的话,就不难现,苏军的颓势并没有因为巴库反击战的胜利而得到根本扭转,由于第比利斯已经被亚洲联军攻占,他们随时可以在休整之后直扑北边的格罗兹尼或者是克拉斯诺达尔,直接威胁伏尔加河下游的工业重镇罗斯托夫,如果亚洲联军采用这个战略进攻路线的话,那么巴库能否守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一旦罗斯托夫陷落敌手,整个北高加索地区就已经在实际上失去战略价值了,巴库的苏军要么在口袋扎紧之前北撤,要么干脆就在巴库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高加索战争”的主动权依旧不在苏联手中,这个主动权依旧掌握在中国和亚洲联军的手中,而下一步,亚洲联军会采取什么战略呢?这很值得探究。
一方面,中国已经宣布,将继续加大对伊朗战场的兵力投入,同时协助土库曼苏维埃共和国的“君宪派武装”进攻该国都,以夺取该国政权,另一方面,亚解阵也宣布,将再增加高加索战场的盟军力量,而不久之后,来自缅甸、印度、孟加拉、马来亚、锡兰、巴勒斯坦的军队也将出现在高加索战场,届时,参加这场对苏战争的亚洲国家将达到二十个之多。
面对二十国联军的强大攻击,苏联政府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要么撤退巴库的那数十万苏联6军精锐,将他们北调罗斯托夫,以保卫罗斯托夫和斯大林格勒,要么从中亚军区调集更多兵力,全力防守巴库防线,并适时在北高加索地区动一场规模浩大的反攻,将已经占领了苏联南部领土的外**队全部赶出去,并在可能的情况之下翻越高加索山脉,营救那些被困在伊朗北部的二十余万苏联6军。
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战略选择,如果从中亚军区抽调部队的话,那么乌拉尔河防线就会遭到严重削弱,而中国驻中亚的6军部队将很乐于看到这一幕,谁也不能保证中国6军不会趁机越过乌拉尔河防线,从里海北岸攻击古里耶夫西边的工业中心斯大林格勒。
面对这一艰难抉择,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陷入了极度的忧虑中,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连许多天都不愿意多说话,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打算做什么,直到194o年8月27日下午,一位将军被斯大林召到了办公室里,这位苏联将军名叫朱可夫,就在当天深夜,这位朱可夫将军乘坐一架军用飞机离开了莫斯科,去向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