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灾荒的威胁是表面的。

    在元朝统治下的原大宋的百姓,过得并不容易。

    陈家庄里住的都是“汉人”,这种身份其实并不理想。元制将蒙古人和色目人视为“上民”之外,其他被统治的名族大都称为“汉人”和“南人”。

    “汉人”其实指的是金的国民,以及高丽、契丹、女真等名族,而“南人”是指原宋统治下的人民。

    那么陈家庄的汉人便是“南人”,他们的生命财产并没有保障,鞑子(蒙古人)杀死一名南人的代价,基本上就是一头毛驴的价钱。

    政治上南人也没有什么地位,只能担任不重要的一般职务。

    大多数的南人是没有土地的,原来有土地的人,也被官府“没收”,成了贫农和佃户。

    已逝的陈贵年呕心沥血,才算稳住了官府的势力,好歹弄了几百亩田地,巴结好了地方官员,还要送粮给鞑子兵,总比驱口(将人视为只是一种活的工具,或者是可以卖钱的牲口)强很多了。

    生不逢时啊!

    陈家老太太自是知道当今的时势,每年给官府的公粮总是按时足额奉上,从不拖延一天。

    如今恰逢灾荒,地里基本上是颗粒无收,老太太怎能不发愁呢?

    “老三,给官府的公粮都送去了吗?”

    “回老太太,昨日就送走了,按道理今晚就能回来!”

    管家立刻回话,他知道这件事的轻重。

    所谓的“公粮”也只是蒙古人欺压盘剥南人的一种借口,名义上给你土地,其实大部分的收成都要上交,留给自己的也只能是勉强度日的口粮而已。

    三年灾荒,老太爷好不容易把公粮从每年200石,降了一半,这还是县府看在与老爷多年的交情上,才做的让步。

    “老太太,足足100石啊,家里的存粮也只有……”

    “有多少?”

    陈老太太急切地问道。

    “只有五六十石了!”

    老太太将身子向后靠了靠,她分明已经感知到了危机的到来。

    “等开春看墒情,如果还是不见雨水,那么,也只有遣散大部分的佃户和家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