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好像悬浮在浊流中的泥沙,在静止的时候便渐渐沉淀下来,越发浓郁了,慢慢地,天色像乌鸦一样的黑了。
山林的知了,不停地在吱吱地叫着,归鸟入林,一阵啼叫,更显得夜的空旷和幽静。
车队继续向前,罗昭云不知为何,心中隐隐感觉的一些不对劲,走夜路,最是危险,他隐隐感受到一股杀机。
如果换做古人,像这些侍卫随从,都没觉得什么,毕竟这是通往仁寿宫的御道,前方七八里,就是宫殿了,前后都有大军驻扎,谁敢在这里对堂堂晋王不利?
所以,没有人紧张起来,甚至觉得护送任务就要结束了。
但罗昭云的灵魂来自未来,他又读了一年历史系的研究专业,所接触的论文和专著,可不是百度百科里所写的那些泛泛历史,其实许多专家,对隋唐历史都提出来重新考证的观点,认为李世民、杨广、隋文帝等形象,完与真实历史不同。
在唐之前,内史官记录皇帝一言一行入起居录内,然后朝廷史官写正史的时候,会根据起居录来编史,这个起居录,是不能给当世的皇帝看的,保持历史的公正。
因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的路子不正,为了免遭后世史学家和后人的笔伐,于是让史官篡改了隋唐这一块的历史,但当时负责监管修史的大臣是魏征,李世民几次要求观看起居录和隋史,都被魏征以古训‘当世皇帝不可观看’为由拒绝了。
李世民心中不放心,于是干脆用房玄龄,把魏征给替换了,因为房玄龄从太原起兵之后,就跟随李世民帐下,是唐太宗的心腹,又气节不足,所以把起居录和隋史都奉上给太宗过目,李世民看过之后,大为不满,于是命人重新修整,过度美化了自己。
后世皇帝纷纷效仿李世民,而且唐朝以后,皇权一度加强,由中央集权,到中央专权,再到君王专权的过程,所有权利集合在皇上一身,没有任何制约了,史官哪还敢真正去记录?
这也是为何后世学者总提到,二十四史,只有前四史算正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有一定真实性,后面的二十史,水分太大,事件真假难辨,不可盲目相信。
罗昭云通过一些后世学者观点中,看到过这一个观点,就是隋文帝驾崩的时候,仁寿宫出现过宫变,杨勇的集团势力妄想恢复他的太子之位,不甘心就这样退出政权漩涡,被杨广以后压制,所以孤抛一掷,最后拼死一争。
如果没有这次宫变,也许杨广不会那么绝情,登基之后,立即赐死杨勇了;因为后来杨谅起兵造反,声势很大,直到被俘,送到京城,杨广都没有杀杨谅,一直囚禁在宫城,不论北巡还是去江南,都带在身边,可知杨广并非那么嗜杀。
“缓步前行,放慢速度!”罗昭云忽然下令,令众人不解。
但是他毫不理会士兵们异样的目光,让郭孝恪派出两伙斥候,往前面探路,同时让人拿了几套士兵甲胄过来。
“罗都尉,发生了什么事,放缓了行速?”晋王杨昭心挂皇爷爷的病情,恨不得插翅飞过去,到隋文帝的床榻前孝顺一番,眼看快到仁寿宫了,却不想,罗昭云下令缓行了。
罗昭云策马来到车窗一旁,压低声音道:“末将有几句话要说,不知可否登车?”
晋王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
罗昭云登车之后,对着晋王道:“殿下,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恐前方有伏兵!”
晋王杨昭再次发愣,有些莫名其妙道:“这里后面有一万禁卫军驻扎,前方六七里外就是仁寿宫,更有数万禁卫军防御,谁敢在这里袭击本王?而且,伏击本王,有什么意义吗?”
他有些想不通,因为这里很安,进入了禁军防御的范围,谁能在眼皮底下伏击?再说,他只是晋王,不是太子,即便真有势力大逆不道要谋反,也是先对付他的父亲杨广,而不是他这个晋王!
罗昭云叹道:“恐怕有人不想让咱们到仁寿宫,给太子送消息,增强助力,如果前方有伏兵真的动手,那么今晚,仁寿宫内必有惊变!”
山林的知了,不停地在吱吱地叫着,归鸟入林,一阵啼叫,更显得夜的空旷和幽静。
车队继续向前,罗昭云不知为何,心中隐隐感觉的一些不对劲,走夜路,最是危险,他隐隐感受到一股杀机。
如果换做古人,像这些侍卫随从,都没觉得什么,毕竟这是通往仁寿宫的御道,前方七八里,就是宫殿了,前后都有大军驻扎,谁敢在这里对堂堂晋王不利?
所以,没有人紧张起来,甚至觉得护送任务就要结束了。
但罗昭云的灵魂来自未来,他又读了一年历史系的研究专业,所接触的论文和专著,可不是百度百科里所写的那些泛泛历史,其实许多专家,对隋唐历史都提出来重新考证的观点,认为李世民、杨广、隋文帝等形象,完与真实历史不同。
在唐之前,内史官记录皇帝一言一行入起居录内,然后朝廷史官写正史的时候,会根据起居录来编史,这个起居录,是不能给当世的皇帝看的,保持历史的公正。
因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的路子不正,为了免遭后世史学家和后人的笔伐,于是让史官篡改了隋唐这一块的历史,但当时负责监管修史的大臣是魏征,李世民几次要求观看起居录和隋史,都被魏征以古训‘当世皇帝不可观看’为由拒绝了。
李世民心中不放心,于是干脆用房玄龄,把魏征给替换了,因为房玄龄从太原起兵之后,就跟随李世民帐下,是唐太宗的心腹,又气节不足,所以把起居录和隋史都奉上给太宗过目,李世民看过之后,大为不满,于是命人重新修整,过度美化了自己。
后世皇帝纷纷效仿李世民,而且唐朝以后,皇权一度加强,由中央集权,到中央专权,再到君王专权的过程,所有权利集合在皇上一身,没有任何制约了,史官哪还敢真正去记录?
这也是为何后世学者总提到,二十四史,只有前四史算正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有一定真实性,后面的二十史,水分太大,事件真假难辨,不可盲目相信。
罗昭云通过一些后世学者观点中,看到过这一个观点,就是隋文帝驾崩的时候,仁寿宫出现过宫变,杨勇的集团势力妄想恢复他的太子之位,不甘心就这样退出政权漩涡,被杨广以后压制,所以孤抛一掷,最后拼死一争。
如果没有这次宫变,也许杨广不会那么绝情,登基之后,立即赐死杨勇了;因为后来杨谅起兵造反,声势很大,直到被俘,送到京城,杨广都没有杀杨谅,一直囚禁在宫城,不论北巡还是去江南,都带在身边,可知杨广并非那么嗜杀。
“缓步前行,放慢速度!”罗昭云忽然下令,令众人不解。
但是他毫不理会士兵们异样的目光,让郭孝恪派出两伙斥候,往前面探路,同时让人拿了几套士兵甲胄过来。
“罗都尉,发生了什么事,放缓了行速?”晋王杨昭心挂皇爷爷的病情,恨不得插翅飞过去,到隋文帝的床榻前孝顺一番,眼看快到仁寿宫了,却不想,罗昭云下令缓行了。
罗昭云策马来到车窗一旁,压低声音道:“末将有几句话要说,不知可否登车?”
晋王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
罗昭云登车之后,对着晋王道:“殿下,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恐前方有伏兵!”
晋王杨昭再次发愣,有些莫名其妙道:“这里后面有一万禁卫军驻扎,前方六七里外就是仁寿宫,更有数万禁卫军防御,谁敢在这里袭击本王?而且,伏击本王,有什么意义吗?”
他有些想不通,因为这里很安,进入了禁军防御的范围,谁能在眼皮底下伏击?再说,他只是晋王,不是太子,即便真有势力大逆不道要谋反,也是先对付他的父亲杨广,而不是他这个晋王!
罗昭云叹道:“恐怕有人不想让咱们到仁寿宫,给太子送消息,增强助力,如果前方有伏兵真的动手,那么今晚,仁寿宫内必有惊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