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一开始就拥护朱棣的,还是一开始是反对朱棣的,文官这边,不约而同地立刻反对。

    “陛下,科举取士乃国之根本,千万不可轻动啊!”

    “陛下,科举定制乃是太祖皇帝历经十余载而定,已成定制,为天下读书人所熟悉。一旦更改,寒窗苦读便成了泡影,会引发人心大乱,于国不利啊!”

    “如今之科举,为朝廷选拔了众多人才,再无举荐制所带来的结党营私,一变必会天下大乱!”

    “是啊,陛下,什么纺织机,飞梭什么的,虽然确实能提高一些速度,但是这只是小道而已,岂能和圣学相提并论?”

    “圣学中自有格物学一道,也可做这纺织机之类之事,为何要动科举这根本之道呢?”

    “陛下,天下大乱才定,不能再寒了天下士子对陛下的爱戴啊!”

    “……”

    朱棣听得头疼,想硬也硬不起来。

    不说那些一开始就拥戴他的文臣,就只说一开始就反对他的文官,这些人连死都不怕,激烈反对之下,阻力之大,真的是难以想象。

    朱棣在这当下,还真不敢怎么他们。毕竟他父皇可是公开说过,他们都是大明朝的忠臣。他虽然是皇帝,还能杀忠臣不成?

    另外一方面,就朱棣自己来说,感觉这些文官说得,其实也不是没道理。因此,他自己要革新科举之道的决心也不是那么强。

    刚得到帝位,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而科举之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想想革新科举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动,说真的,朱棣就有点怂,还不如先把其他事情做了再说。

    但是,朱棣也记得他大哥说了,要想让大明朝真正的强大,革新科举,重视科学学问是重中之重。

    真的是这样么?

    有时候,朱棣也有点怀疑,会不会是因为自己夺了大哥那一脉的帝位,所以大哥心中有气,就故意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

    他心中非常清楚,虽然他还是以皇帝之礼厚葬了建文帝,也没有按照原本历史上一样,剥夺朱标的皇帝称号,抹去建文年号,依旧承认了建文时期,可这些和帝位相比,确实是轻了。

    朱棣正在犹豫着呢,忽然看到有个人一言不发,显得比较突兀。定睛看去,却发现是文学博士方孝孺。

    于是,他便示意其他人闭嘴,然后亲切地问方孝孺道:“方卿以为,此事该如何为之?”

    方孝孺本身是天下公认的儒学大师,读书人的种子,也就是门生无数。与此同时,他又成了国师的学生。

    因此,朱棣就很想听听方孝孺的看法。

    而其他文官听到皇帝问话,他们也都看向方孝孺,毫无疑问,他们也非常重视方孝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