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地九分天下,到如今形成相对平衡的格局,是这片土地上各方掣肘的结果。”

    无法和尚这么说着,一边的雪天则殷勤地为坐着的几人倒茶,当然也不会落下灰勉,而他自己则是站着。

    易书元略微掐指一算,心中便也明晰一些事。

    “或许也少不了大庸的暗中使力吧。”

    无法和尚点了点头。

    “自然是有的,安国立国前几年,大庸礼部官员也曾多次到访,甚至来过大秋寺。”

    易书元甚至能觉出其中最大的推手便是以俞子业为首的一些官员,不欲晏地过乱,亦不乐见晏地一统,如今这样刚刚好,也能互通商贸。

    至于国土,大庸的国土已经够大了,大到某种程度上已经造成了很大负担,得到草原除了牛羊牲畜和马匹,其他的很多都得靠南方往北输送。

    草原和西北诸地最大的好处不是一些特产,而是当年一举瓦解草原诸部对草原南方大庸东方晏地的掠夺和侵吞威胁,以后也是巨大屏障。

    所以俞子业等官员认为晏地不能乱了,九国之存足以用国际商贸互惠的方式,养活大庸西北几大都护府且有盈余。

    这便是大庸定边奇策,或许这也是庸邵元年间,幽宗自认的大功绩之一。

    当然幽宗项仪这功绩主要体现在,最终手下留情没有推翻广大官僚都赞同的决策,而不是迎合自己派兵伐大晏的想法。

    但不论如何,即便是如今的状况也比完全的混乱要好得多,至于以后会如何,谁知道呢。

    “这么说和尚你现在地位不低啊,大秋寺也是安国第一寺,皇室都来听你的意见?”

    灰勉笑着这么问一句,老和尚还没回答,雪天就已经开口了。

    “而如今的安国统辖原本大晏的一州半之地,总计十三府,也是如今的十三州,无人不知大秋寺,故晏九国中,凡是有些学问见识的,都不会不知道大秋寺的名头的。”

    雪天说的一州半十三府和大庸的可不一样,原本大晏的州界和大庸定义的州界就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大庸的州要大很多,所以州的数量也少得多,可能州内一府的界定才和大庸的一州差不多。

    而如今的晏地九国,为了让自己所辖之地听起来多些,无不仿照大庸,改府县制为州县制,只有京师等少数地方去除一些县,改原本府城为京城。

    老和尚也是微微一笑。

    “盖天下为帝王者,望民心所归则重礼仪知廉耻,贫僧能说上几句话,若是利欲迷心,贫僧于他们眼中也不过是个老和尚罢了。”

    “说的也是。”

    易书元笑着说了一句,齐仲斌在一旁若有所思,想起了此前庸幽宗的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