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闻麟已预感到九黎大军肯定在行进的途中遇到阻挠,现在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等下去,等九黎大军突破阻力前来援助,要么就率众突围,以己方十余万的兵力杀出一条血路,前去与九黎大军汇合。

    但是这两个选择都有很大的风险。

    如果坐等下去,九黎大军最终没有赶来怎么办?那己方的十多万将士可就真成了坐以待毙,得让西北军兵不血刃的全歼;如果选择突围,三十万的西北军已扎稳营寨,防守坚固,以十多万对三十万,又是攻坚的一方,无疑是以卵击石。即使能突破重围,只怕最后也存活不下来几名将士。

    现在他的决定不仅关系着十多万直属军的生死。也关系到自己的存亡和父亲能否坐稳王位,责任重大,他不敢轻率行事,所以就这么一直耗了下来。

    他能继续往下耗,但军中挨饿的士卒们却耗不下去了。由于军马已被闻麟的亲兵卫队严加看管起来,许多饿的两眼发花的士卒开始趁夜逃营,翻过己方的寨墙,逃向西北军那边。全军的形势已越来越不受闻麟的控制。

    闻麟一系被困数日,坐镇王城的闻仲也得到了消息,老头子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得知九黎大军粮草不足,前进途中遇阻,他立刻从王城中急调出二十万石粮食。一石为四十斤,二十万石就是八百万斤,不过这么巨额的粮草其实也仅仅够二十万九黎大军十天所需。另外。闻仲又责令乐湖的总管事辛强再筹备二十万石粮草送往九黎大营。

    闻仲和乐湖的粮草相继送到,此时九黎大军已经撤回到金鳞和乐湖的交界处。虽然粮草被补给上了,但九黎的统帅蚩昊和蚩融却留在原地没有动,整座大营平静的没有任何要向前进军的意思。

    儿子和自己的主力军都被困在敌人的重围中,生死系于一线。闻仲哪能坐等下去,一连数次派人前去催促九黎大军赶快进兵,但都被蚩昊以桐华城内敌人众多,阻挡己方前行路线的借口搪塞回去。此时闻仲总算是看明白了,九黎大军根本就不在乎闻麟一系的死活,也不在乎他的地盘是否能守得住,他们在乎的只是他们自己。

    闻仲心中叫骂的同时,也在苦思良策,如何解闻麟之危,思前想后,他也没想出个太好的办法,最后,只能派人给金鳞地界的总管事秦帅下命令,让其马上集结一支十万人的军队,从外围进攻西北军,解救被困的闻麟一系。

    接到闻仲的旨意,秦帅忍不住连连咧嘴,金鳞地界的士卒早就派到王城去了,后来受闻仲的调派回来打西北,结果全军临阵倒戈,统统投降了西北军。现在虽然大多士卒都已被西北遣散回来,但再想把这些散兵游勇招集起来继续与西北军战斗,难上加难,也没有人会接受如此可笑的事情。

    别说招集十万人的军队,现在就算让他招集五万人去与西北军战斗都困难。

    但闻仲的命令已到,他又不能不从,只得硬着头皮按闻仲的指令行事。

    秦帅使尽浑身解数也仅仅聚拢起一支两万来人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成员大多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民,还有一部分是由各大户人家凑出来的家丁、奴仆,至于领军的将领。金鳞地界的武将们根本无人敢出来担当,这两万人也就只能由秦帅自己亲自来指挥。

    这支军队,既没有精兵,也没有良将,别说和三十万的西北军交战,即使碰上一支正规军也未必能打得过。秦帅又不是傻子,他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他统领着麾下的智囊、武将以及二万多人的军队,向金鳞和关南的交界处进发。

    距离西北军大营还有二十里地,他就不敢再向前走了,下令全军驻扎下来。秦帅是按照闻仲的命令行事了,只是他不具备实力也不敢与西北军交战,组建军队也只是应付了事的无奈之举,可以说对被困的闻麟一系没有任何帮助。

    能救闻麟的九黎族大军停步不前,而前去营救的秦帅一众又无能为力,闻麟一系的被困之危仍然未解。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围困闻麟一系已有十天时,又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加入西北军,那是以金璇为首的三万东夷重装骑兵。

    我派出使者去往东夷城借兵,洛普斯是强烈反对的,可是曾被我手下留情放跑的奥尼尔等五名青年将领的家族再次发挥作用,一致支持借兵给我。当然,他们同意借兵不仅仅是徇私,于公来讲他们也愿意看到稳定的西北。

    我和东夷族签定贸易协议,这是件双方互惠的事情,东夷族,尤其是族中的贵族们很快就从中尝到了甜头,从双方贸易中赚取巨额利益。所以,随着贸易的展开双方的利益已经存在挂钩,西北的稳定于否也直接影响到东夷贵族们的收益。

    这才是东夷贵族们支持向我借兵的主要原因。

    而洛普斯是王族,他本身就拥有大片的封地和数目庞大的奴隶。又有部族供养,所以对西北的通商他并不关心,也没有参与。西北的稳定、繁荣与否自然也和他没有关系,他反倒觉得我对东夷族而言是个巨大的隐患,如果能早日消灭,那是最好不过了。

    洛普斯的反对没有得到多少的拥护声,包括他的兄长,东夷王在内。